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搞个村史馆,方便领导看?

来源:半月谈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1-03-22 08:41:50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1

  村史馆成旧货馆

  在西部某市城区近郊村,半月谈记者向村民打听村史馆的位置,一名村民指着不远处一栋三层高的楼房说,就在村委会那栋楼。

  在村委会门口,半月谈记者没有看到村史馆的招牌。进楼后沿楼梯而上,才发现三楼入口处设有一道门,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匾。一进入展馆,就能看到按旧时农屋式样装饰的一处展区,正中一张木桌上摆着油灯、暖水瓶、茶壶;两边墙上分别挂着斗笠、蓑衣,一串串仿真的玉米、辣椒、大蒜、花生;墙角放着一把耕地的犁……整个展馆占据了村委会一整层楼,如同小型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观展时发现,展出板块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渐次展开,但大部分内容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乡村振兴等文件摘抄和标语,只有村情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村知青点、乡贤才俊等少数几面展墙与本村关系较为密切。在玻璃柜中的抗战刺刀、各类票证、旧书、党旗、像章等展品,由于缺少文字介绍,也看不出和村里有什么关系。

  距离这个村30公里外的另一个村,村史馆也建在村委会楼内。展馆中同样有不少扁担、石磨等老物件,展板内容以近年来村里开展的各项乡村振兴活动照片为主。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展馆内一面红底白字的乡村振兴宣传展示墙,样式、尺寸几乎和前一个村史馆如出一辙。

  在走访了其他乡镇的几处村史馆、村主题展馆后,半月谈记者发现,展馆的展板大同小异,展品多是同质化的老物件,缺少本地特色。村史馆一圈走下来,感觉就像走进了旧货杂物市场。一些展馆里的农民形象蜡像人和食品道具,让人感觉走进了低档民俗主题饭店。

  2

  村民不看,专为领导参观

  在几家村史馆附近,半月谈记者询问村民是否去过村史馆,不少村民都能说出村史馆的位置,但去看过的寥寥无几。一个村民说,我们就是农村人,对那些农具不感兴趣。

  一些村史馆建在村委会办公楼中,没有指示牌,外来游客也不好找。村史馆的开放对象,主要以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干部为主。半月谈记者在一家村史馆的留言簿上看到,来自吉林、山东、广东等地的干部培训班代表,到此考察乡村建设成果后留言。在村史馆做保洁的一名退休村干部说,老百姓来看的少,来参观的主要是一些干部团队。

  在一家利用三间农屋改造成的农村“三变”改革促扶贫展馆,门前堆着几张旧条凳、化肥袋子和一大堆玉米棒子。一名村民说,展馆很长时间没开过门了。平时村里外来游客不多,展馆常年锁门,有客人来参观得提前和村干部打招呼。

  半月谈记者在这间展馆前的公示牌看到,展馆建设资金来源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的49万元,建设类型是乡村旅游。展馆墙上挂着一台大尺寸液晶电视,记者参观时,因为故障无法打开演示。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说,一些村史馆变成了村两委的政绩展示馆,变成了领导考察照片展示馆。半月谈记者在一个村史馆看到,20张各级领导参观考察这个村及其所在乡镇的照片,印了满满一大面墙。另一个村展示馆,两面墙上展板都是县区领导考察照片。有基层干部说,领导来考察乡村振兴,得有点位看,而搞个村史馆,不仅可以接待领导,还可以反映乡村新面貌、新气象。

  3

  警惕“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建立村史馆,初衷是想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乡土名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

  但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建村史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阵,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说,村史馆、乡愁文化馆等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才逐渐兴起,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村史馆做得比较粗糙,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程德安说,一些村史馆的窘境,恰恰折射出基层人才匮乏的现实。村史馆既要有宏观主题展示,又需要微观故事呈现;村史馆的设计者需要对政策有一定的理解把握能力,了解村民村情,对展览策划等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目前一些村史馆宏观政策概念展示过多,领导展示过多,而对本乡本土的文化传统挖掘不足,对本村群众的奋斗史、获得感等呈现不够。

  专家建议,各地建设村史馆切忌盲目,应着重选择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综合统筹各方人才资源,并与本地脱贫攻坚、文化旅游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规划相衔接。村史馆建设不必刻意追求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而应该增强可进入性、互动性、贴近性,成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老百姓内心的认同感。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