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邯郸对口支援新疆巴州和静县和兵团第二师22团工作纪实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19-09-17 09:57:07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王玲玲 程益聪)大美新疆中部,淙淙的天山融水滋养了一方土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就坐落在中天山南麓——这个面积约为邯郸市面积三倍半大的县,就是邯郸市援疆对口县,邯郸援疆干部到达的地方。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选派的人才结构更加优化,涵盖组织、发改、财政、住建、公安、教育、卫生、审计、文广、检察等多个部门。

  除计划内选派,邯郸市在自选动作上发力,柔性援疆人员不断增多。2010年以来,邯郸市共选派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129人,其中党政干部26人,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3人;计划外选派教师、医生等77人。

  “十二五”期间,邯郸市重点实施了河北新村、河北门诊病房楼、莫呼查汗水库及22团天然气加气站、康鑫小区保障房等30个援疆项目,援助资金累计达2.57亿元。“十三五”期间,预计安排援疆资金2.5亿元左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亿元,实施了60余个援疆项目,涵盖就业、教育、城乡居民住房、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反恐维稳能力建设、交往交流交融等7大主要类别。

  邯郸市开展的援疆工作,在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樊成华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把援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抽调精兵强将,狠抓工作落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援帮助落实到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上,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邯郸援疆干部人才牢记初心使命、胸怀无私大爱,为新时代河北援疆工作升级加力贡献了‘邯郸力量’!”

  “邯郸力量”助力提升新时代河北援疆工作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从邯郸到和静,开车要走3000多公里,而这个遥远的地方,却与邯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河北省对口援疆工作要求,邯郸市对口帮扶和静县和兵团第二师22团。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高度,把援疆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通盘部署,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以来,市委书记高宏志连续四年率团入疆,沟通交流、调研谋划、实地指导,推动邯郸市开展“务实援疆、精准援疆、全面援疆”。

  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疆由干部人才援疆转入全方位援疆新阶段。邯郸市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援疆工作接续展开,在资金、项目、产业帮扶、干部和人才交流、高端大气的河北门诊病房楼是和静县人民医院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总投资4850万元的门诊楼于2012年交付使用,为和静县医院增加床位300张,大大增加了门诊量。该项目被新疆自治区评为“天山杯”创优工程奖,荣获河北省建筑行业最高奖——“安济杯”优质工程奖。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心。邯郸市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张双牛介绍,邯郸援疆工作坚持民生优先,聚焦脱贫攻坚和扩大就业,资金项目更多向乡村倾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自2010年以来,邯郸市围绕改善和静县农牧民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援建了河北新村、河北门诊病房楼、河北养老院、河北幼儿园、河北小学、和静县第十二小学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助力解决当地群众住房、就医、用水、养老、入学等难题。

  对22团的支援也直接惠及群众。为22团做的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小城镇规划设计二等奖,22团也被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投资援建22团学校图书款6万元,使1500余名教师、学生受益;无偿援助33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22团高标准温室大棚建设和冬枣种植,带动40余名职工增收,6座大棚(每座2.5亩)为16人提供了创业机会。

  脱贫攻坚,至关重要。邯郸市将扶贫资金向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

  巴西里克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处于巴音布鲁克草原景区。邯郸市援建该村的精准扶贫小木屋项目,可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目前已经发挥效益,年收入6万元。同时,邯郸市对该村还援助了50万元精准扶贫羊项目。据悉,援助和静县总投资1000万元的10个贫困村20个精准扶贫项目已全部完成。此外,三年间还累计支持和静县计划外对口扶贫资金970万元。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产业援疆是增强当地“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各族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10年来,共为和静引进建成新兴铸管新疆项目、河北建投太阳能发电项目、雄安新区容和服装园项目、煜鑫工业固废循环项目等30余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稳定吸纳当地各族群众3000余人就业。市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郑军旗说:“10年来,援疆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产业援疆上下功夫,把和静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项目本身也成为民族团结、交流交融的载体。河北援疆项目的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上缴利税已占到和静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此外,邯郸市把“组团式”教学作为教育援疆的突破口,把“传帮带”作为医疗援疆核心区,加大对当地骨干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和静县县长阿尔特说:“邯郸选派最优秀的干部人才入疆,在产业发展、教育卫生、交融交流方面倾力帮助,无私奉献,体现了邯郸市委、市政府与党中央时刻保持一致,体现了邯郸的政治担当。”

  天山青松根连根邯郸和静心连心

  在采访援疆工作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情怀”。

  援疆教师孟晓莉说:“援疆一直是我的梦想,成为援疆队伍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援疆医生许振坤说:“当时在选派医生时,我们科四人符合条件,全都自愿报了名,最后确定是我。我很激动和兴奋,援疆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因为带着感情,援疆人员把和静群众当成了亲人。

  李杰道尔吉的儿子巴图孟克是援疆干部张海增的结对帮扶贫困户。李杰道尔吉双目近乎失明已经十多年,生活起居全靠大女儿照顾。张海增得知后,推测是白内障,就劝老人做检查,并帮他联系好邯郸的援疆医生。老人观念保守,拒绝手术,张海增就一次次跟他沟通,

  反复劝说。手术成功后,老人激动不已,用蒙语说:“感谢共产党……是你们让我的眼睛又能看到东西了,我要记住你们的恩情!”

  援疆干部下村时,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帮着打草、洗羊、收辣椒;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和各族群众结为“亲戚”,互相往来;与贫困户结成对子,竭尽所能,帮人所需;教师们主动家访,给学生补课;医生们下乡义诊,到基层卫生院讲课;组织我市知名艺术家到22团慰问演出,丰富了团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援疆无悔。大家都说来到新疆,更深刻懂得了援疆的重要性,灵魂受到洗礼。三年很短,第八批援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援疆干部冯东方,援疆教师郭森林、罗刚等人,递交了申请书,希望继续加入下一批援疆队伍。

  以心换心,以诚待人。援疆人员的真诚付出也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信任。万良法的“亲戚”记不住他的名字,就叫他“共产党”;杨冬海的“亲戚”总把杨冬海来家的照片晒到朋友圈;援疆干部的家人来了,“亲戚”们会热情拉回家里招待;援疆教师放假回来了,同事们用热烈的拥抱表示欢迎。

  援疆干部一批批地去,又一批一批地回。不管是留下的,还是回邯的,都像一根根纽带,把两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亲又亲”,这句广为传唱的歌词,也是邯郸和静两地群众深情厚谊的写照。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