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磁县:炉峰山奇树大青榆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0-05-28 10:01:31

  唐代诗人徐凝在《咏古树》中这样写到:“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一直以为,两千多年树龄的古树一定是这样苍老的,直到登上炉峰山,亲眼见到了那棵闻名已久的大青榆(学名大果榉),才知道树也可以“青春永驻”。


  那天,从磁县县城出发驱车赶往60公里外的炉峰山时,已是下午1点半了,因为想在天黑之前赶回来,一路上并不敢耽搁。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凭窗望去,漫山遍野的绿正铺展成一幅阴阴夏木图。偶尔,一两条整齐、鲜艳的标语飘入眼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树就是种幸福”,那艳丽的红色字体像点缀在葱茏绿意间的花朵,煞是好看。山上密密匝匝的鱼鳞坑在午后的阳光里闪着玉石般的光彩。同行的朋友说:“每一个鱼鳞坑里都生长着一丛新绿呢!”我惊讶了。几年未见,山区竟变得如此美丽。

  两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炉峰山。这是磁县最高的山峰,海拔1088米,因为顶峰形状酷似茶壶,整个山峰宛如一座巨大的火炉正在烧茶而得名。为了早一点看到古树,放弃了徒步登山的打算,在村委干部王兴凯的带领下直接把车开到了一处相对平整的山坡。

  刚一下车,顾不得晕车带来的呕吐感,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向导登上西边的台阶。一回头,一棵枝叶纷披、枝干苍劲,张扬着蓬勃力量的古树就置于眼前了。

  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啊!粗大的树干,胸围达430厘米,最细处也要三人合抱。光洁的、灰白色的树皮没有丝毫褶皱,沧桑不曾在这里留痕。凝翠欲滴的树冠,像一把张开的巨伞,密密地遮住了逾300平米的山坡。主干上分出的侧枝,每一枝都像一个伸开的向上托举的手掌,充满了霸气和力量。若不是她粗壮的树围,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棵历经两千年风雨的古树。在心里,更愿意称她为“奇树”。

  “奇树”之奇,是因为树中有树。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这里的“树中树”是指在枯死的银杏树干里又长出了小银杏树,生的是同类。而眼前的大青榆,在树干的分叉处,一个不知何年折断的分枝里竟然长出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小油松。向导说,这棵小油松大约有十五年了。这奇特的“榆抱松”景观,让我们几个大为惊诧。我们追问向导,这里怎么会长出松树?向导笑着说,也许是鸟儿衔来的松子。顺着油松的顶部往上一看,果然发现一个巨大的鸟巢。同行的朋友说:“你看,连树都知道讲究包容和谐呢!”

  奇树之奇,还因为她有着童话般美丽的传说。相传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后率残部逃至此地休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为纪念这段经历,就在此处种下了这棵青榆树。后来,刘秀走南阳的时候也曾路过这里,在树下饮马歇脚,至今,石板上还留有当年的饮马池和马蹄印呢!向导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树下石板上清晰的马蹄印。对于传说,向来是似信非信的,但,在这棵神奇的古树面前,愿意相信所有的不可能。因为这棵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今年65岁的村民王兴海介绍说,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这里种地,累了就常常在树下喝水歇息,再热的天,树下都是凉爽的。这棵大树50年来看不出有啥大变化,小时候啥样,现在还是啥样。我知道这棵树把漫长的光阴都压缩成细致的年轮了。正如那首诗中所说,“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我也知道在村民眼里,这棵古树就是一棵宝树,“榆”和“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树干上大红的丝绸,不正代表了村民们对幸福、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吗?


  两千多年的岁月,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雷电的侵袭,看过了多少王朝更迭的变换,躲过了多少刀砍斧斫的伤害。就在这贫瘠的土壤里,在巨石岩缝间,她屹立千年,苍翠千年,最终把自己站成一道风景。这种坚守和执着难道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追求进步、追求文明、追求梦想的精神写照吗?!也难怪她在全国最美古树遴选中被评为“最美大果榉”,也只有她能担得起“华夏第一榆“的美誉。

  站在大青榆树下,对面的茶壶状山峰清晰可见。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棵树与一座山峰以相互凝视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向导说,在这棵大青榆西边的山峰上,还有一棵五百年树龄的青榆树。我们好奇地去看了,那是一棵长在石缝间的“母子树”,在大树的周围还有几棵丛生的小树,个个枝青叶茂,活力十足。她们的根深深地嵌在岩缝里,她们努力生长的样子让人惊叹。向难求成,在夹缝中生存,为了梦想和信仰拼尽全力,这是怎样的一种英雄树啊!

  我忽然想起山上那些亮闪闪的鱼鳞坑了,想象着若干年后当一棵棵丛生的大树蔚然成林,当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叠翠流金,那时的山区,那时的磁州,一定是鸟在身旁落,人在画中游。

  (史习武 贾银梅)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