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遗失的军功章里有我抹不去的记忆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0-10-20 15:41:35

  编者按: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追忆那场震惊世界、意义非凡的战争,弘扬保家卫国、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情怀,歌颂我们最可爱的人,本报编辑部特别策划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了多名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回顾那段英雄岁月。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赵午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连日来,爱唱歌的赵午辰早晨起床后,都会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1年10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医疗队的护士,在炮火纷飞中抢救伤员,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如今,这位92岁的老人在邯郸的家中享受着和平、幸福的晚年生活。

  10月16日上午,记者在南湖畔的美的时代城小区见到了赵午辰。他个子不高,满头银发,说起话来有些吃力,耳朵也背,可是当记者凑到他耳旁大声说起抗美援朝的故事,老人双眸就亮了,立刻来了精神。

  赵午辰让记者稍等,转身返回里屋。不大会儿工夫,他怀里抱着一个红色的绒布盒子步履蹒跚地返回客厅,并招呼记者近些坐。打开盒子,他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摸出3枚金灿灿的纪念章。

  “你快给大家伙讲讲这些纪念章的来历吧!”家人的提议,并没有打断赵午辰的动作,他用皲裂的手在盒子里继续摸索着。记者猜测,这里面一定有特别之物。随后,老人摸出一个黑皮的笔记本,脸上浮现出喜悦之色。“这些年记性大不如前,幸好有它,还能帮助我回忆起一些往事。”赵午辰把日记本递给记者说,“上面有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问我。”

  该日记本的纸张已经变色发黄,显得陈旧不堪,但每一页上,都写满俊秀的文字。前面一页记录着几个重要时刻:赵午辰生于1929年6月5日;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人;自幼家庭贫困,受抗日战争的影响,于1944年2月参加八路军;1951年10月,作为志愿军护士,随68军入朝,前后收治多批伤员……

  赵午辰老两口坚持每天阅读报纸已成为了习惯。

  指着“伤员”这两个字,老人的思绪飞到了69年前。“1951年10月的朝鲜已是天寒地冻,比华北的腊月还冷。”赵午辰回忆,“当时美国的飞机在天上盘旋,我们白天不敢行军,都是找隐蔽地点或山洞躲藏,等夜深了再活动。”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志愿军战士没有厚厚的棉衣,他们趴在雪地里十多个小时,好多战士被冻伤了。前线医疗条件有限,救治任务以保命为先,许多严重冻伤的战士住院后需要截肢。

  “我们给战士治病的地方说是医院,其实根本没有正规的医疗场所。”朝鲜老百姓的房子都被炸成了坑,赵午辰和战友就在山林里找山洞或平坦的地方,砍树搭帐篷,里外铺上稻草,就算建起一所“医院”。

  伤员中,有个姓刘的18岁小战士令赵午辰印象深刻。“他四肢严重冻伤,全部要截肢,否则就没命了。”小战士截肢后,赵午辰负责照顾他的大小便、吃饭、服药。看着自己像个树墩子一样,小战士情绪低落。赵午辰就给他讲刘胡兰、董存瑞的革命故事,还和他一起唱《国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鼓励他顽强地生活下去。

  “次年的春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燃烧弹,许多重伤员被烧得血肉模糊。”救治好后,他们虽然保住一条命,但面目全非,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失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护士帮忙。赵午辰就用粗针管给他们喂食喂药,有时还要帮助他们排泄,一天下来,弄得自己浑身腌臜。

  一些负轻伤的战士,因为在前线只是简单包扎,结果到了秋雨季节,伤口感染化脓,需要更换干净的绷带。新绷带不够用,后续的医疗物资迟迟补给不上来,赵午辰就和战友凿开冰河,在彻骨寒冷的河水里清洗绷带。

  “绷带有了,但另一个难题又来了。”赵午辰说,伤员需要输血,但医院没有血浆。他们护士们都踊跃献血。“我一年内为伤员输血7次,每次输血达200毫升以上。”有一天,前线送来一位重伤员,因为大量失血,他已经奄奄一息。该重伤员是A型血,正好与赵午辰的血型相符。前不久刚献完血的赵午辰二话不说,把胳膊往护士战友跟前一伸,又献出400多毫升血。“当时,我心头隐隐作痛,头晕得厉害,但想到能挽救一条命,还是很开心!”赵午辰笑着说。

  赵午辰一边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一边比划着当时输血时的动作。他露出左手臂的一瞬间,突然又想起自己第一次负伤的场景。

  “我的左手臂是在朝鲜战场上摔伤的。”赵午辰记得,为了隐蔽医院所在的山洞口,躲避美国飞机轰炸,他和战友到附近山里砍柴,准备在洞口搭建掩体。正在山坡捡拾树枝时,遭遇敌人低空侦察的飞机,他躲藏时不慎摔倒,滚落山下。“我爬起来,就感觉左边的手臂格外疼痛,使不上劲,但心里还想着伤员的安危,给自己简单包扎一下就投入工作,事后也没给领导汇报。”1953年回国后,赵午辰左手臂疼得越来越厉害,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左手臂骨头留有裂缝。

  因伤复员后,赵午辰被组织安排在邯郸市峰峰矿务局羊渠河矿医院当了一名普通内科医生。几十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工作。离休后,他住在邯山区和平巷21号院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

  “现在身体不好了,儿女为了照顾方便,经常把我接到他们家住。”采访最后,赵午辰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搬家过程中,他的多个日记本和军功章都遗失了,如今仅剩下这一本日记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几枚纪念章。

  邯山区陵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娟萍到92岁的赵午辰家中嘘寒问暖。

  “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共迎接回来了437位烈士;2015年3月20日,第二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共迎接回来了68位烈士……”

  在他的日记本上,记者发现里面详细记录着这些年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情况。赵午辰说,这些遗骸都是他死去的战友。他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吃穿住行都不用愁,子女也都很孝顺,每天都在身边照料,政府也十分关照,日子过得十分幸福,但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心里总是格外沉重。“我用记日记的形式怀念他们,怀念战友们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舍身的义举,希望后辈人能永远铭记他们的事迹。”

  这时,老人佩戴起那些闪亮的纪念章,抚摸着那本幸存的日记本,又激动地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昆/文 邱勇慧/影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