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我上阵 儿杀敌 孙子也是一个兵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0-10-24 08:11:57

  70年前的10月,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70年前的10月,在魏县有一位勇敢的小伙子奔赴前线,参加了那场志愿军战士们舍弃小家、顾全国家、浴血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们更应该铭记不朽的英雄。本文主人公张书香,魏县双井镇张照河村人,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的老兵。

  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书香。

  老兵张书香,1952年志愿参军,分到209部队5分部后一直坚守在第一线,给前线战士及时供给战备物资,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

  在老兵张书香的家中,老人时常手里捧着自己的奖章盒,这会儿正在打开盒子又一遍擦拭着自己的军功章。不一会儿,他拿出了一枚外形为五角星状,四周金色烤漆已经脱落的铜质金属纪念章,凑到眼前认真地看了起来:“这是‘抗美援朝和平鸽纪念章’,1953年的时候部队给我们每位战士发放的。”

  类似这样的纪念章,张书香还有数枚,全都是他参军以来获得的。尽管部分已经氧化掉色了,但是在老人眼里,每一枚都闪耀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他那段光荣的历史。

  忆战场岁月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率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作战,拉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家住魏县的张书香听闻美军要打过来了内心十分愤慨,拉上邻居就踏上了参军的道路。“一听说美国佬要侵犯咱们,根本忍不住内心上前线的冲动,当时就在本地参军入伍了。”张书香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现在仍是特别激动。

  “我记着是从邯郸坐车到保定,又转乘火车到边境,趁黑我们就渡过鸭绿江了。当天夜很寂静,除了车轮声、缓缓流动的江水,然后就是战友的呼吸声。大家都憋足了一股气,过去了就要收拾美国佬。”他到朝鲜之后被分配到后勤部队,负责后勤运输。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对志愿军威胁最大的就是敌军的飞机。“我们到达仁川时,那里已经被炸了多次,满目疮痍,很多村子都被夷为平地。我到的第二天半夜,美机又开始地毯式轰炸。”据张书香回忆,他当时正在执勤,天空中飞来三四架敌机,对着志愿军疯狂扫射、投弹。“我们师的一个兵在转移中,腿被弹片击中,最后腿没了。敌军飞机来的时候,不能趴下,要侧身睡,只要炸弹不是在你身边炸开,最多就是被土掩埋了。如果在你身边炸开,那人就完了。”这一幕对一个刚上战场的新兵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张书香很快回过神,继续转移,在以后的战斗中,作为后勤保障兵的张书香下定决心,要做好运输工作,要保障好志愿军的后勤补给。

  1952年10月20日那天,天气阴冷,张书香和5名战士顶着飞机轰炸,抓紧时间装卸粮食、炮弹和油料,“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前线的战士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补给,就是想着快点卸,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战场的时候,啥都来不及想,死亡太正常了。幸存下来的,或许是命好吧!自己如果死了,那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在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张书香还在战场上学会了认字和朝鲜语。“小时候家里穷,我的父母过世都很早,没能接受文化教育,是部队给我补上了这一课。”张书香说,“部队对待我们每一个兵都是温暖的,给了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个共同的家,我们在这里共患难、拼生死,部队里每一个战士都是相互的亲人。”张书香还在战场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他感到十分光荣。

  1957年3月,张书香从部队退伍回乡,结束了自己6年的军旅生涯。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活,张书香一脸的骄傲。“我始终记得是父老乡亲站在路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我送走的。我记得与战友们走下阵地时,被沸腾的场面包围,鲜花歌舞,一片欢乐的景象,朝鲜人民不止一次地把我们抬起,抛向天空。可我更记得70年前,当运输部队经过平壤时,城市已经被炸得满目疮痍,尽管我没有到前线英勇御敌,可充满硝烟的味道和隆隆的炮响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在抗美援朝的六年里,张书香所在的部队不仅保护了物资不受损失,也保证了物资及时送达,还保证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对他们来说,这是漂亮的一战。

  传军人精神

  1953年停战后,张书香随军参加了朝鲜的重建工作。1957年退伍回乡,在魏县当了民兵连长,继续发扬军人精神,在地方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能量。

  “我们退伍之后国家给安排了工作,我们也终于能回到家乡,为当地的建设出点力。”张书香老人拿出了一张黑白相片,上面是他们修建岳城水库的画面。“战争结束了,日子也逐渐好过了,当时正赶上水库修建,我们一些退伍的军人就自发加入建设工程,发挥战场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1961年,张书香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家务农,耕田浇地一干就到了现在。

  务农并没有浇灭老人爱国爱军的心,张书香的儿子长大后,他坚持让孩子参军,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报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他们张家的两位英雄。到了张家第三代人,他们还是坚持让孩子参军,保家卫国。他们始终认为,只有当了兵的男儿才是好男儿,军人的最高荣誉莫过于保家卫国。

  张书香今年已经87岁了,理应在家安度晚年,但他始终心系国家,一有空就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让孩子们记得军人的铁骨,让军人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啥时候让动就啥时候动。”这是张书香老人一直告诉我们的话,也是老人这么多年践行的理念。他时刻准备着,他的后代也在时刻准备着,随时随地为祖国贡献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邯报融媒体记者 王安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