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之五:若祖国需要,我还会去战斗!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0-10-24 08:18:04

  连德平,魏县泊口乡崔野冲村人。1953年,在隆隆的炮声中,连德平奔赴朝鲜战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最前线。如今,老兵虽是暮年,但壮心不已:“若祖国需要,我还会去战斗!”

  A

  革命种子,从小萌芽

  连德平,1927年出生于魏县泊口乡崔野冲村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初,崔野冲村建立了地下党支部,连德平的父亲是当时的抗日村长,二哥连德彰、三哥连德修也都参加了共产党,和敌人斗智斗勇。正是在家庭革

  命氛围的影响下,1938年,11岁的连德平在本村小学参加了由共产党员连宗尧组建的魏县第一个抗日少年先锋队。

  1947年4月,20岁的连德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0月,连德

  平在魏县东小门担任教师工作,后来又调到魏县人民银行工作。1951年12月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调入魏县纪检会任助理员。但很快,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的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B

  响应号召,奔赴战场

  1952年底,按照上级部署,魏县安排部署扩军运动,全县1183名青年在魏县东代固村集中,经过好中选优,最终770名优秀青年组成“魏县新兵营”。连德平接受县委指派,于1953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一)带领新兵营赴朝鲜前线。连德平老人对记者说,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志愿军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我方兵员也损失严重,需要支援。

  连德平赴朝作战,获得了家人全力支持,家人们认为,冲上前线保家卫国,是作为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到达朝鲜战场后,连德平所带领的新兵营战士编入各战斗部队,连德平被分配到后勤部第19大站56分站,负责后勤物资保障工作,参与枪炮、弹药等战斗物资的保存、发放和运输任务。为了适应战场上的形势需要,连德平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以最快速度掌握部队后勤保障业务技能。

  朝鲜战场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正是冬季,天气严寒,战士们互相抱着取暖,吃一口炒面就一把雪。那时候敌机经常对志愿军的指挥机关等重要军事目标狂轰滥炸,还派小股敌特人员偷袭破坏,为了保障后勤物资的安全,物资存放在阴暗潮湿的坑道中。由于朝鲜的地形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战场补给难度很大,他们经常利用夜晚运输军用物资和粮食到前线,还要时刻预防敌人空袭。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连德平于1954年8月随部队胜利回国。

1993年,老人故地重游

  C

  一片初心,建设家乡

  返回祖国的连德平,进入志愿军第一速成中学学习,1958年5月,转业到天津市有机合成厂工作,五年后返回魏县家乡。

  返回家乡的连德平,在沙口集公社工作,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连德平说,从战场回来,只是工作岗位变了,为党工作没有变,为人民服务没有变,当过兵的人,革命意志绝不能消退。

  刚到沙口集公社工作,连德平就遇到了1963年8月的大洪灾,他带领群众抗洪抢险,在漳河大堤上一干就是十几天,家也不回。为转移群众和财产,他带领公社干部蹚着水往返堤内四个村庄无数次,洪水虽然把房屋冲倒了一百余间,但没有一人伤亡。抗洪抢险结束后,他才发现自家的街

  门被大雨冲塌了。他请人翻修了街门,在门楣上书写了“永远革命”四个斗方大字,以明心志,同时也为了教育家人继承革命传统,干好革命事业。

  后来,连德平历任沙口集公社社长、魏县中学观察员、泊口公社革委会主任、罐头厂革委会主任支部书记、木器厂厂长等,1989年在魏县卫生局离休。几十年的工作中,在农村,他住农家吃派饭,和群众打成一片,创造了一个个粮食高产社队。在罐头厂,他们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成功生产了多种水果罐头和著名的“魏县大曲”白酒。在木器厂,他为了提高产值产量,在生产车马挽具的同时,还生产各种家具,带领厂部领导和工作人员利用边角料为邯

  郸机床厂等生产小型包装箱。在一次操作电动圆盘锯时,他不慎锯伤手指。事后还风趣地向看望他的同事说:“电锯比美国鬼子还厉害,干掉了我半截手指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先后荣记一等功一次、记大功一次,荣获模范工作者两次、优秀共产党员两次。

  时间过去了近70年,连德平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奖章很多都已经找不到了。但他说,当年一起到朝鲜的有七百多人,活着回来的还不到四百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连德平老人二女儿连玉枝告诉记者,老人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若祖国需要,我还会去战斗!”

  邯报融媒体记者周聪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