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纪录片《太行号角》的屏前幕后

来源:新邯郸客户端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2-05-16 10:11:01

  把“太行号角”吹得更响更亮

  ——纪录片《太行号角》的屏前幕后

  4月25日至29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邯郸市委宣传部、邯郸新闻传媒中心、涉县县委县政府、武安市委市政府创作的五集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连续五天每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太行号角》一经播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他们认为,红色新闻史是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纪录片再现了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太行山地区战斗和工作的不平凡经历,它追记着党为打赢新闻舆论战而作出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实践,追记着新闻战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及为完成党交给的新闻舆论重任的使命担当。该片是一部难得且值得珍藏的党史、党的新闻史教育的形象教材,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该片是为宣传推介邯郸本土红色新闻文化而谋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主要讲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创办的《抗敌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以及从陕北延安转移到我市的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新闻前辈在太行山区忠诚使命、践行初心、英勇战斗的历史。日前,记者采访了该片部分主创人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行号角》的屏前幕后故事。

  展现:英雄太行 红色记忆

  巍巍太行,群峰耸峙,宛如一条苍龙雄踞于中华大地。它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号称“华夏脊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这里开辟敌后战场,砥柱中流,支撑起抗战胜利的希望。战火硝烟中,一大批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将党的主张和胜利的消息传向四面八方。解放战争中,这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红色宣传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发展壮大,吹响胜利的号角,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枕边放着手榴弹,腰里别着盒子枪,青石板上划版面,高粱地里写文章”,是对这支新闻队伍在太行山战斗、工作的形象写照。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以《办报奇迹》《为民办报》《红色电波》《战地之声》《新闻铁军》五集、每集30分钟的篇幅进行了生动讲述。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抗战,在太行山区创建根据地。为发动群众,团结进步力量共同抗日,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创办报纸刊物,《抗敌报》在晋察冀根据地创刊,何云等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新闻先辈背着报馆打游击,创造了游击办报的奇迹。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和一批抗战歌曲最先从这里报道出去。在残酷的反“扫荡”中,何云等100多位新闻战士长眠在太行山上,他们的精神光昭日月,激励着后来者继续战斗。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区创办和领导的报纸、刊物有200多种。它们不断地发出呐喊,唤起群众,鼓舞军民,就像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合奏起全民族同心抗战的恢弘乐章。

  抗战胜利后,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盼到了和平的曙光,而国民党蒋介石却急于夺取胜利果实而挑动内战。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成为蒋介石打通平汉交通线最大障碍并止步于此。军事进攻受挫后,蒋介石策动了“黄河归故”阴谋,妄图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创办机关报,揭露其阴谋,发动人民保卫家园。《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时期)这张由毛泽东题写报名的报纸,与敌人展开舆论战,揭露敌人的罪恶阴谋。这些宣传报道,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广大人民爆发出势不可挡的革命热情,纷纷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推动解放战争向着全国胜利快速前进。

  组装发射机。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中央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筹备新华社临时总社和新华广播电台,准备接替新华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工作。利用蒋介石“送”来的设备建立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立即抽调人员、改造设备,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暂停播音时,主动接替广播,确保了中央声音不中断。两座电台并肩战斗,“电波双星”成为党的广播史上颇具特色的一页。邯郸涉县的新华社临时总社一度成为党中央声音的唯一渠道,太行地区圆满完成了中央安排的接替任务。

  1947年3月,新华社从延安分三路转移,廖承志带队秘密奔向太行。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主席指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加速了蒋家王朝的覆灭。在太行的新华社及其领导下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迅速发展壮大,准确传播党中央的声音,并开创了党的广播史上的多项第一。中共中央从陕北去往西柏坡途中,毛泽东跟《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阐明党报的任务、坚持群众路线和党报应有的战斗风格。

  在北京采访新闻史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

  新华社、华北《人民日报》随党中央在石家庄西柏坡时期,国共两党两军展开大决战。按照中央部署,新华社成立“小编辑部”在党中央身边开展工作。毛泽东为新华社密集写稿,被称为“首席记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军事部署的同时,他亲自执笔,连续撰写了四篇新华社电讯稿,其中三篇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唱了一曲现代版“空城计”,及时逼退蒋傅匪军,留下了“雄文退敌”的千古佳话。按照中央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加强干部培训,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讲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陆续迁入北平。胜利的号角在新中国吹响,党的新闻事业翻开新的一页。

  “该片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当时的报道、重大事件、当事人故事为纬,采用客观历史进程和报、社、台筹备发展交错编织的叙述方式搭建平台,以重点人物的作为展开故事。特别是老照片、文件、图表等大量红色文物和历史资料的使用,体现文献特色,画面更加厚重真实;重要事件和内容请权威人士解读,展示了历史感和时代价值。”纪录片总导演滕忠彬介绍说。

  幕后:挖掘历史 精心打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重要指示精神,把弘扬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的首要任务,擦亮了邯郸红色文化品牌。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集团)主任陈邢魁在拍摄现场采访何云烈士外孙黄克明夫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孙国红在京采访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107岁)。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邯郸新闻传媒中心主动挑起抢救珍贵记忆、传播红色历史的重担,2016年专门成立纪录片工作室,制作完成的文献纪录片《周总理与娃娃剧团》《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相继在央视科教频道、纪录频道播出,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2020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他们围绕党的历史活动重要节点,策划了“太行红色新闻史”这个选题,决定创作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

  在涉县新华社和晋冀鲁豫军区通讯处培训学校旧址拍摄。

  纪录片总撰稿、邯郸市记协主席张志军说,邯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革命历史,红色新闻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片子是为宣传推介邯郸本土红色新闻文化而谋划的一个项目,是邯郸“红色纪录片三部曲”的第三部力作。

  “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新闻机构:新华社、新华日报、新华广播电台曾长期在太行山区战斗、生活,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创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后转战武安,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涉县沙河村开始播音,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从陕北转移到涉县西戌镇,流传着‘背着报馆打游击’‘毛主席题写报头’‘蒋介石送来发射机’等新闻故事,党的新闻队伍从这里走向西柏坡,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纪录片总责编、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辑孙国红说,回望、再现这段历史,弘扬新闻先辈忠诚使命、践行初心、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是我们策划《太行号角》这部纪录片的初心,继承和发扬新闻先辈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新时代新闻人的使命。

  这个选题也与新华通讯社等国家级媒体挖掘新闻史的想法相契合,并得到了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的肯定和支持。该片于2020年7月启动前期工作,当年9月22日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批复。立项后被总局列入2021-2025年“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并进入第一批百部重点纪录片选题规划,同时也被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列为重点纪录片创作项目。

  立项后,国家广电总局按照“五个一”工作法,定时调度,及时跟进,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多次听取拍摄进展情况汇报。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从选题、立项、拍摄到审片逐项专题调度,协调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在脚本、台本创作阶段,我国历史界、党史研究界、新闻界权威专家学者,多次就该片的立意、布局、艺术表现方面予以具体指导,既指出不足又给予热情鼓励。

  2020年11月17日,该片在涉县西戌镇沙河村开机拍摄。摄制组成员心怀敬意,追寻新闻先辈足迹,踏访河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的先辈生活、战斗旧地,感悟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坚定党和人民立场,做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和时代风云记录者的不变初心。经过10个多月的探寻,搜集、拍摄了大量珍贵素材,采访拍摄健在的新闻前辈、当年的亲历者及其子女,和专家、学者60多人次,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再现党的新闻战士在太行山区火热的战斗、生活故事。

  在山西长治拍摄太行山。

  摄制组在10个多月拍摄中,冒着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先后到武安什里店、河西村、晋冀鲁豫边区纪念馆,涉县赤岸村、王堡村、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西戌村、沙河村、庄子岭的山林沟壑间,邯郸博物馆、中传博物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河北保定市和阜平县,山西吕梁、黎城、左权县、兴县、临县、沁县等地拍摄外景,实地踏访;赴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南京新华报业集团查找资料,找寻知情人钩沉历史;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寻访亲历者并进行拍摄,拜访相关负责同志及业内专家学者,进一步完善创作。

  纪录片总撰稿、邯郸新闻传媒中心纪录片工作室主任赵杰介绍说,摄制组辗转多地,搜集、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素材史料,多为抢救式挖掘拍摄。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原主任刘振祥,人民日报社原农村部主任何燕凌,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友谊勋章”、今年107岁的伊莎白·柯鲁克,胡乔木之女胡木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助理石堂贵,新华社原口语广播部主任温济泽之女温飚,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之女齐虹,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英语播音员魏琳之女崔红,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军事组组长左荧之子左太行,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改造完成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的“人民功臣”王士光之女王更,新闻前辈范长江之子范苏苏,新华社烈士黄君珏之子黄继佑,人民日报主要创办人张磐石之子张志钢等。

  该片总摄影周洋告诉记者,《太行号角》在影像表现上力求呈现两点:一是空镜氛围上大开大合的气势。为了拍到太行山一年四季的风貌变化,摄影团队专门设置了移动延时摄影组和航拍组,多次深入太行山脉,捕捉到很多太行山上的光影、雨雪变化,这种同一场景下的四季变化给画面带来的时间跨度,更好展现了太行山的磅礴气势,也更容易让观众跟我们的革命先辈产生一种共情。二是光色变化的现代感。在拍新华社、电台、报社的旧址时,会借助先进的LED灯光设备,强化场景中的光线气氛,目的是提升画面的新鲜感,同时让观众能更好地被代入历史情境。

  传承:赓续传统 继往开来

  从调研撰稿、采访拍摄、后期制作,到审稿、审片、修改,经过一次次精心打磨,该片日渐完善。2022年4月1日,顺利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核,并获发《理论文献电视片播出许可证》。

  特别是在过审时,《太行号角》得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三家央媒分别安排了领导及专家进行几轮审稿、审片,提出了专业严谨的意见。专家们认为,该纪录片主题鲜明,史实准确,史料丰富,具有显著的史料的抢救性、内容的系统性、故事的生动性、记录的揭秘性、教育的直观性等特点,填补了太行山地区红色新闻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像教育的空白。

  在北京采访国防大学教授徐焰。

  该片的播出平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是央视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的品牌栏目,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内容重大,画面厚重,影像史料宝贵翔实,在受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太行号角》播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尤其得到了长期关注红色新闻发展史并享有很高威望的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太行号角》第一次把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我们的新闻界前辈,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新闻前辈的丰功伟业,为党的新闻战士和新闻前辈树起了一座丰碑,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填补了纪录片的一个空白,也填补了红色新闻史题材的空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片也是新闻工作者进行马克思新闻观教育和增强“四力”主题教育的形象化教材,为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是一部能够代表国家记忆的优秀作品。通过这部片子,可以看出邯郸新闻界挖掘邯郸文化精神价值及时代价值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自觉。

  片子的创作也让主创人员受益良多,孙国红说,一年多的创作过程难以忘怀。这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对精神的一种淬炼,也是对继续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种激励。片中所呈现的是一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新闻队伍,是一群以笔作枪,热血铸丰碑的新闻战士。传播党的声音,传承红色血脉,凝聚万众力量,前辈们的这种精神一直都会鼓舞激励着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守正创新,唱响时代最强音。

  在保定阜平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拍摄。

  这部纪录片创作历时近两年,创作团队行程1万5千余公里,历经艰难完成拍摄。该片摄影殷唯杰告诉记者:“为了拍摄太行山雪景,记录太行风光的优美画面,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到涉县的山区,由于上山的路坡太陡,汽车车轮打滑根本上不去,我们就扛着机器设备徒步往上爬,旁边就是很深的山谷,非常危险,于是大家互相搀扶着到达了山顶,冒着雪一拍就是一整天,雪越下越大,大家也变成了雪人;还有一次,看到天气预报要下雪,我们就准备好设备往山里走,没想到半路雪就下了起来,这时天已经黑了,慢慢雪越下越大,前面的路一点都看不清,与对面会车时到了跟前才能看到,我们只能凭着感觉往前走,最后及时赶到了拍摄地,拍下了美丽的雪景。”“80后”摄影冯龑翀说:“这部片子创作以来,我们没有节假日休息概念,都是在拍摄的路上。拍摄地都是过去战争年代转战的山沟、乡村,很多没有像样的路,拍摄很多时候都是脚踩滚石,但是新闻前辈的牺牲奉献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次采访、每一次亲历都会化为我们的动力。”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总编辑李华感慨道:“红色永远是党的新闻事业最鲜明的底色,我们要把老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努力做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太行号角’。”

  在山西拍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集团)主任陈邢魁表示:“五集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在央视播出,与全国观众见面,这是我们历时两年精心创作,依托邯郸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的又一次探索与尝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四力’要求的具体实践。为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先后创作了《周总理与娃娃剧团》《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在央视和相关卫视频道播出,进一步宣传推介了邯郸,提升了邯郸形象和美誉度。下一步,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深耕邯郸,精炼本土,锤炼队伍,努力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全力讲好邯郸故事,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邯报融媒体记者刘虹/文 照片由殷唯杰 郭睿提供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