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456 3047798688@qq.com

为邯郸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19-08-22 15:50:44

 2007年8月,市第一医院引进国际上临床应用的最先进第四代3.0T功能 性磁共振。李利斌摄(资料片)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武福臣)消灭了白喉、霍乱、天花、脊髓灰质炎;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11‰,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为5.87/10万……新中国成立70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优质健康服务。

  1950年10月,当黎毅奉命在和平西大街创办邯郸镇卫生所(邯郸市第一医院的前身)时,邯郸全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仅有18家、卫生技术人员720人。这些机构都集中在区县两级城镇。农村缺医少药,甚至无医无药。广大人民群众得不到最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邯郸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从优到强的辉煌发展历程。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31个、卫生从业人员74590人。

  70年间,我市消灭了白喉、霍乱、天花、脊髓灰质炎,战胜了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打造了城市社区“一刻钟就医圈”,建成了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专业队伍。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网络纵横有序、保障有力,基本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对居民的全方位、全周期覆盖,百姓就近、便捷、高效就医有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11‰,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为5.87/10万。

  举全市之力建设“四级”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救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机构少、床位少、人员少、技术水平差、农村缺医少药等现状,我市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壮大专业卫生队伍,逐步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软硬件过硬、技术服务优质、应急处置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卫生事业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乡镇卫生院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就医需求。房屋破败不堪,设备老化,人员素质差,有超过30%的卫生院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出诊箱等简单器械。遇到恶性事件,爆发流行性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紧急情况,难以应付。于是,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社会集资建设卫生院工程。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致函河北省卫生厅,充分肯定邯郸的做法,称“这确是一项目光远大、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创举。邯郸的经验为我们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与此同时,我市加大城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满足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医疗需求。一系列标志性医疗工程相继落成,如市中心医院病房楼和东区、市第一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综合门诊楼、市口腔医院门诊楼、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楼、市儿童医院建成投入使用;34个县级医院、214个乡镇卫生院、5390个村卫生室、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如今,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等医院不仅医疗设备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许多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县级医院过去连一台阑尾炎手术都无法完成,现在乡一级卫生院就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开展X线、血、尿、便常规检查及心电图、肝功能等检查。部分卫生院开展了普外、骨外等普通或较复杂的手术。多数县医院已开展显微外科、胸外、脑外、泌尿外科等大、中型手术。

  市内各公立医院,特别是市中心医院和市第一医院都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成立了大病、疑难病治疗中心。

  据市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0.07张增长到现在的5.7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2人增长到现在的78.29人,我市已逐步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的医疗中心。

  消灭传染病 发展预防保健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肆虐、地方病危害严重,全区人均寿命仅为35岁。

  我市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疾病预防工作,规范卫生市场秩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以医院为中心的地段预防保健责任制,形成市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县区、农村卫生防疫网;控制了小儿麻痹、白喉、麻疹、百日咳、乙脑和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开展了流感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新结核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30种一、二类疫苗接种,开启“医防结合”疾病防控新模式,并在全省推广,计划免疫保偿制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我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赢得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创下在全省原发二代发病率为零、非典患者死亡率为零、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学校师生感染率为零、疫情报告漏报率为零、疫情流调漏调率为零的“六个零纪录”的良好战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幼保健组织十分薄弱,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市的妇幼保健专业组织建设从零开始,设立难产免费床位、顺产免费床位,培训新接生法,在综合医院开设妇产科和儿科,在市县乡分别建立妇幼保健院、所、站及妇产医院、儿童医院。

  到1978年,我市已成立各级妇幼保健站(院),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保健网,并先后推行家庭保健和母子保健保偿责任制及新婚优生保健等无偿、有偿、保偿等多种保健服务体制,开展重大妇幼卫生项目、“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等。在农村,开展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免费服用叶酸,免费开展乳腺癌、宫颈癌普查。到2016年,全市创建爱婴医院39家(每3年评一次,不累计)。到2018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产前筛查机构,产前筛查率96.3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97%,听力筛查率93.60%。全市住院分娩率达9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3.7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3.94%。孕产妇死亡率降到5.8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2.72‰。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连续多年为零。

  医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而且在医疗卫生领域掀起巨大波澜。是安逸现状,得过且过,还是穷则思变,改革创新,在百废待兴的重要关头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坦途?

  我市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改革,在全国闯出一条卫生改革之路。

  动员社会力量集资建设卫生院,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农民健康支柱工程、农民健康促进工程,、建设健康小屋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既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又为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强力支撑。

  1997年,我市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为2005年全国试点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奠定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后,城镇职工及农村群众有了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而城区及城镇中“两不靠”的居民则被“边缘化”。对此,市卫生局经调研论证,经市政府批准,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型城镇合作医疗”,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无缝隙、全覆盖。2017年,我市推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婚姻登记“三免费一站式服务”举措,平均婚检率由2016年底的4.04%提高到2019年7月的77.75%。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深入推进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转变治疗模式为预防模式,促进医疗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升。结合实际,我市创造性地将“强基础、补短板”具体化为“强基层全科服务能力、补基层人才技术短板”,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邯郸模式“健康小屋”,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邯郸模式“健康小屋”为创新特色的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10月国务院将邯郸模式“健康小屋”作为全国22项典型之一予以通报表扬。2018年5月,该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