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千亩良田上的“违规景区”:聊城东宛园的双重失守

来源:消费日报网发布时间:2025-08-22 15:05:11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李希平)盛夏的鲁西平原,麦浪即将迎来丰收的金黄。千亩良田上,一纸迟来八年的土地使用证,却揭开违规开发与劳动者权益受损的“双重疮疤”。

  2024年深秋,当山东临清东宛园景区终于拿到姗姗来迟的土地使用证时,景区仿古建筑已陆续开发建设了整整八年。这张本该在开工前取得的“准生证”,在项目建成运营多年后才迟迟落地。

  而在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间,身着制服的保洁员大姐弯腰清扫落叶。工作一年多时间,她的工资条上从未出现过社保扣款项。“主管说我们是临时工,没这个义务。”她苦笑着压低声音,“再问可能工作就没了。”

东宛园景区

  八年“无证驾驶” 景区未批先建

  8月4日,记者来到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对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根据该集团党委书记许兆君提供的政企合作协议书显示:2015年,临清市人民政府和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胡姚河人工湿地项目。

  据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张官屯村网格支部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长期租赁(流转)杜庄、郭堤村、张官屯三个毗邻村庄耕地远超千亩。仅张官屯一村,就有近700亩良田被“流转”用于湿地建设与附属开发。

政企合作协议书

  “地都没了,麦子金黄的光景,只能在老照片里看了。”张官屯村一位老人,指着景区围墙外残留的零星田块,语气低沉。土地曾是村民的命脉,如今每年仅靠每亩千余元的租金勉强糊口。多位村民证实,租金时有拖欠,生活保障远不如自耕时代。

  2016年初,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鲁西平原的宁静,原定的人工湿地项目摇身一变化身为东宛园景区建设。景区内大片硬化地面、人工湖面、仿古建筑群,已彻底改变原有耕地的农业生产属性。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东宛园景区2016年开工建设,2023年9月28日对外营业,然而直至2024年11月,开发多年的景区才获得土地使用证,留下长达八年的“证件真空期”。

迟到8年的土地使用权证书

  这一时间跨度与法定流程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使用证办理时限最长不超过60日。即便是涉及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等复杂程序的初始登记,也应在受理后60日内完成。

  “这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一位土地法律专家指出。合法土地开发必须经历“权属审核”前置程序,而东宛园的建设时序完全倒置。

  为了解具体情况,记者于8月4日下午到达临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在说明情况之后,临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良向记者明确表示,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未拿到土地使用证及相关手续的情况下,私自违规开工建设,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行为,局里也多次对三和纺织集团实施处罚,并督促企业尽快办理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

  此番整改,一改竟长达8年之久。

  景区繁荣背后:劳动者社保缺失

  景区表面繁荣的背后,另一重阴影笼罩着维持其运转的普通劳动者。8月4日上午,多名在景区工作超过一年的保安、保洁人员、餐饮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他们从未被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另外,经调查发现,除去部分保洁员工按月发放工资外,还有一部分花草修剪人员只能领到10元/小时的工薪,山东近40℃的高温下,花草修理工脸上豆大的汗水显得格外扎心。长期在景区从事清洁工作的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本该有的保障,几年干下来,损失太大了。生场病,或者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

  我国《劳动法》及《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只要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保。所谓“临时工”不缴社保的说法,在法律层面并无依据。

  为核实相关问题,记者于8月4日下午来到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三和纺织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召峰告诉记者,受困于集团运营、景区员工年龄结构等因素,集团确实未按法律规定给部分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一现象属实存在。

  信息显示,东宛园的母公司是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拥有超过7000名职工的大型纺织集团,总经理苑斌是全国人大代表,企业更是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据重要地位,并多次获“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等多项荣誉。但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却忽视了对员工基本权益的保护。

  “保护”与“发展”失衡下的警示

  一面是手续缺失前提下的“未批先建”,一面是数十名劳动者缺失的基本社会保障,东宛园景区的相关问题暴露了部分地方在“发展”名义下对底线规则的漠视。

  当景区建筑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拔地而起,其日常运转却建立在剥夺员工社保权益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发展”,其正当性与可持续性何在?东宛园并非孤例。近年来,侵占耕地违规开发文旅项目、漠视基层劳动者社保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业内专家指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真正的振兴绝不能以牺牲耕地红线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代价。只有守住耕地保护的生命线,筑牢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网,才能在发展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长治久安。

  未批先建、劳动者权益保护缺位……面对千亩良田上的寂静控诉,山东临清东宛园景区的相关问题如何解决?本报将持续关注。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