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生/口述
记者王若虹/整理
时间:12月9日
地点: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0年前,殷商古城只有一所省属高校,叫安阳师专。
学校在古城南郊,离韩王庙很近。百余亩校园,有六七个专业。以汉语言文学为方向的,叫中文科,它就是安阳师院文学院的前身。
中文专业常被人称作“笔杆子专业”,回首当时,可谓名副其实。校园里有许多大黑板,黑板报成为各科学生施展才华的疆场。其中最出彩的,当然是中文科。他们登出的诗歌、散文常常引来一群又一群师生围观。黑板上的许多作者后来多成为颇有影响的笔杆子。像高自双,曾数次在《光明日报》等大报发文,像刘德亮、张琳,在全国的文学圈亦声名显赫。
学中文的不会写作,有悖天理!这是专业常识。教中文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以读促写,并主动写“下水文”,言传身教。如当时的胡德葆先生、洪珉先生等,边教书边创作,可谓全才。凡在各类报刊发表过作品的学生,都会在毕业分配时得到校方的特别推荐。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扩招,中文科变成了中文系,但专业特性并未改变。当时学校有许多社团,中文系的枫叶文学社就办得十分红火,在系领导支持下,同学们还将文章刻在蜡纸上,再油印出来,编成刊物。外系还有一个斯达诗社,成员也以学中文的为主。前些时,我与来自濮阳的中文系校友江重会、王继刚小聚。重会说,他当年就是斯达诗社的社长,受益匪浅。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新世纪之后,师专升本,中文系改称文学院,这是一个阶梯式跳跃。专业增加了,学生上千人,还有一个研究生班。教师由原来的30人发展为60多人,有近20位教授、30多名博士,许多教师都承担有国家级课题,可谓人才济济,实力雄厚。
院里的学生,也值得欣慰。经济条件优越,学习环境良好,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然而,由于就业的压力,实用思潮泛滥,学生离经典熏陶越来越远,写作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业余爱好”。虽有个别教师鼓吹和秋水文学社、晨风剧社等社团助力,然参与者寥寥,几成摆设。这对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失落,更是一种悲哀。
在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一向被认为是人文底蕴深厚的所在。那底蕴是什么?就是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及对文学敏锐的感悟力和情感思想的审美表达。含英咀华,怡情养性,是文学教育的精义所在,教学、科研与创作是搏击长天的双翼,离开哪一翼,都不成其为文学院。像杨景龙教授,诗歌创作已达千首,且在国内诗坛受到专家高度评价;姬学友教授的散文别具一格;刘向阳教授的古体诗功底深厚;周艳丽教授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棉》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时下,在有些人眼中,文学创作与教授无关。殊不知,如果不能在文学实践上有所体验,如何去感悟文学的魅力?如何去判断语言的优劣?其文学研究与教学会有多少根基?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动笔写作?难怪有些文学研究成果被戏称为“屠龙之术”了。
饶有趣味的是,一些文学教授在退休后初心未泯,重拾笔墨。刚刚去世的郭青萍教授于耄耋之年出版了随笔集《百味小品》,周国瑞教授出版了传记《崔铣传》,傅炳熙教授出版了诗集《默斋吟草》,刘涵华教授出版了散文集《无忧树》……在我看来,这才是文学教授的本色。胡适先生诗云:“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可惜这白头“一念”,对文学院而言,岂不是来得太晚了吗?
十分怀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先驱们,像梁启超、胡适、鲁迅、闻一多,他们不仅是学者、教授,而且是作家、战士,是文化战线的旗手,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前沿与高峰,他们的修为与成就永远是文学院师生前行的航标与北斗。
静观今日文学院,前途光明。回看年轻的博士队伍,个个才华横溢,妙笔生花。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遇到合适的土壤与温度、平台与空间,奋展双翼,激情飞扬,成为文学院美好理想的真正实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