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徐淑霞通讯员郭振双
坐落在大运河畔的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老一辈人的纯手工制作工艺随着岁月的洗礼已融入血液,根深蒂固。珠照手工粉条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县城东南的城关街道珠照村,传承百年传统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的粉条可以和道口烧鸡媲美,销往各地,享誉一方。
珠照粉条为何广受好评?12月12日,记者走进珠照村一探究竟。
“五六年了,每年冬天都要买一布袋珠照粉条,炖着吃一年,其他地方买的吃着不放心。”老店镇的李先生喜欢吃珠照粉条,这次他还帮亲戚朋友买了50多公斤。
“这儿的粉条就是不一样,咋煮都不烂,劲道、好吃。”桑村的王先生如此评价。
在珠照村,记者看到,道路两旁挂满了晾晒的粉条,晌午时分,阳光正好,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
珠照村有3620人,293.4公顷耕地。该村地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长出的红薯淀粉含量高,再加上古法纯手工制作,生产的粉条别具特色。目前,全村从事粉条生产的有20家,年产粉条25万千克,利润150万元。
“除了自己种的五六亩红薯外,俺还购买了100吨红薯。”村民齐永放对记者说。
齐永放介绍,红薯刨出后,先放入水中清洗泥沙,粉碎制浆,粉碎的时候进行淀粉与红薯渣、泥沙的第一次分离,然后将池中的淀粉块放入过箩机过滤,注入大量清水,过滤出的淀粉水溶液放入缸中沉淀一段时间,再将上层溶液抽出,进行二次过滤。过滤后24小时,淀粉完全沉淀,把上面的清水放出,把淀粉挖出,放入兜单,挂到架子上,两手晃动兜单,使兜单内的淀粉凝固成一体,待里面的水完全滤出,对淀粉进行晾晒,淀粉晒干后,粉碎,打糊,和面。
“和面时特别讲究,水和面粉的配比一定要精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粉条。”齐永放说。
和好的面装入特制的瓢内均匀锤打,粉条从瓢内漏入滚水锅中,煮熟后流入后锅,然后上杆、冷冻、涮冰、晾晒、入库。
珠照粉条从打粉到下条,纯手工制作,取材考究,做工精细,故产品筋道柔软、味道纯正,获人们盛赞。经世代珠照人不断改进,加工技术更加精益求精。20世纪80年代,粉条制作达鼎盛时期,珠照村家家有作坊、户户产粉条。该村经济在粉条产业的带动下蒸蒸日上、稳步发展,村民均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下一步,我们打算集体出资成立经营实体,建设粉条加工园区,吸引群众入股分红,进一步做大做强纯手工粉条品牌,增加群众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