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无疑是必须去的地方,当历史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物,似乎就没那么枯燥无味。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月2日,邯郸日报社《花季雨季》小记者周刊组织小记者走进邯郸市博物馆新馆,进行了一次“穿越之旅”,感受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邯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邯郸市博物馆新馆位于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西侧场馆,北依广厦路,东靠广泰街,南临人民路,西隔滏东大街与龙湖公园相望,总建筑面积30679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6层,于10月1日至3日试开馆。
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小记者们走进装饰一新的邯郸市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典礼大厅,沿两侧扶梯依阶而上,是气势恢弘的三层退台,彰显着极具魄力的赵王城“龙台”特色,周边是廊式建筑,各个展厅位列其中。大厅墙壁上的巨幅锻铜壁画风格古朴庄重,体现了“磁山文化”、“胡服骑射”、“建安文学”等,反映了邯郸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辉煌时期。
据介绍,邯郸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目前其专题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等,反映了邯郸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馆内藏品按质地分为石刻造像、瓷器、陶器、青铜器、钱币、杂器、民间艺术藏品等大类,通过一件件精美的历史文物向世人昭示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脚步,小记者们来到四楼,一个个展厅布置的古朴雅致,展厅内既有图版图表、石刻造像,还有场景模型。小记者们首先来到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馆,这里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石刻造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讲解人员告诉小记者,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及其以后的造像艺术影响深远。同学们仔细聆听,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大大提升了他们作为邯郸人的自豪感。
在磁州窑展区,小记者们了解到,磁山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展厅内利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古窑烧制的场景,而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则向世人昭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参观中,小记者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展出的历史实物、珍贵图片以及场景展示,仔细聆听讲解员对场馆及馆内文物的介绍。穿行在一件件文物间,小记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据工作人员介绍,邯郸市博物馆集中收藏了全市文物精华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以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佛造像、各个时期磁州窑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此外,博物馆内巧妙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使之与场景、展品完美契合,让小记者可以体验到更好的参与性、交互性,更好地将历史场景生动还原。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了解了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小记者鲁思月一边拿笔记录着,一边感叹着先人们的独具匠心和博物馆的人文魅力。小记者刘洺伊则高兴地说:“新馆面积大,环境特别舒适,在这里不仅能观赏文物藏品,还能在智能互动中学习知识。”
通过本次参观活动,小记者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邯郸历史文化的了解,不仅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和艺术享受,而且升华了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记者高峰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