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祖孙三代的“接力”行医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19-09-05 21:15:35

  “来,笑一下,一二三……”照片上,浙江德清雷甸镇杨墩村73岁的鲁阿凤坐在儿子和孙子中间,笑得格外灿烂。

鲁阿凤祖孙三代。王钰涵 摄

  从鲁阿凤,到她的儿子鲁红伟,再到孙子鲁舒阳,祖孙三代扎根山区行医,可谓是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血脉相承。同时,他们也是时间的“证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鲁阿凤是一名有着40余年从医经历的“赤脚医生”。

  “我接生的人都数不清了,现在村里村外三四十岁年纪的人基本都是我接生的,几十年来上千个肯定有的。”说话间,鲁阿凤从房间里拿出了一个文件袋,小心翼翼地掏出了她的珍藏:赤脚医生证、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证、乡村医生注册培训证……

  这些旧证件标注的核发时间从八十年代起至千禧年后都有。它们仿佛记录着鲁阿凤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背着一个药箱走遍农村角落,为邻里乡亲看病问诊。

  “最辛苦的是我要兼顾看病和接生。接生这个活是不定时的,常常三更半夜出门,有时孩子生出来一宿也就过去了。”在鲁阿凤记忆中,有时赶上村里产妇多,她刚从这家出来紧接着就要去下一家。

鲁阿凤的“赤脚医生”证件。王钰涵 摄

  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电闪雷鸣,只要有人来敲门,鲁阿凤肯定第一时间赶去,“我文化程度不高,小时候家里也穷,当时大队里培养我去考赤脚医生证,就是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邻里乡亲有需要,我就随叫随到。”

  鲁阿凤还记得,自己当年常常乘船前往产妇家中接生,偶尔碰到产妇大出血、孩子胎位不正等危急情况,也能凭借多年的接生经验化险为夷。渐渐地,鲁阿凤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她接生的产妇也越来越多。

  往事还历历在目,一晃眼,儿子鲁红伟扎根基层,为辖区内的乡亲奔走也已经有20多年了。

  “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外出诊病,也会帮助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跟着鲁红伟走进卫生服务站的档案室,两个橱柜里全是堆积如山的档案盒,“这是2004年至2012年期间,塘北村1800多位村民的家庭档案,全是我们手写的。”

  鲁红伟介绍,当时他们挨家挨户地采集每位村民的个人信息、就诊记录、转诊记录等,建立了这些详细的家庭健康档案。自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以来,他更是经常下了班去串门,为行动不便或患有慢性病的群体量血压、测血糖、做健康教育。

  “平常有点感冒发烧的,我就过来找鲁医生,很方便的。”雷甸镇塘北村村民高伟东说,自己父母亲年纪大了,鲁红伟常常上门诊治,就跟朋友一样。

  如今,鲁红伟将从母亲手中接过的“接力棒”,又传给了他的儿子鲁舒阳。鲁舒阳从小由奶奶带大,从山东协和学院临床医学毕业,在雷甸镇东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基层医疗工作。

  与父亲鲁红伟不同的是,鲁舒阳给村民们记录的健康档案是电子版的。年轻人都想往大城市跑,为什么26岁的鲁舒阳愿意待在农村?

鲁舒阳在基层工作。王钰涵 摄

  “我从小耳濡目染奶奶和父亲的一举一动,除了跟他们学习一些医学基本知识,也跟着他们学做人品质。”鲁舒阳告诉记者,当下,年轻人不愿意“下乡”,已经造成基层医生紧缺,“大家都更想去大医院发展。”

  在基层,鲁舒阳除了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还要负责村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妇幼及老年人保健等事宜,“村民们有点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能看好,这让我感受到了在基层工作的价值,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