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站点 王勇 摄
“橡胶塑料玻璃渣,不要撂了换钱花;白色垃圾农药瓶,卖钱沤粪都不行……”在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片区,这样的垃圾分类顺口溜在每个社区都能见到。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
迎泽区是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区,该区在青年路片区和桃园路片区先行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行“4+2”分类模式。其中,“4”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2”为大件垃圾、装修垃圾。试点片区从提供服务、方便居民入手,通过政府引导、知识宣传、智能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
按照“撤桶并站”原则,迎泽区在试点片区整合现有的垃圾投放点,取消零散垃圾桶,每300户设置1处投放站点。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投放,每个时段不少于3小时,对残疾人士、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督导员错时上门收集。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实行定点暂存,不具备暂存条件的小区由居民自行暂存,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等方式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运和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投放和随意丢弃垃圾者,由专人对其进行取证记录并上门劝导,3次以上仍不改正者,移交行政执法部门,依据相关条例进行处罚。
为帮助居民将垃圾分类,试点片区在每个垃圾投放站点安排人员值守督导,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市民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值守人员还会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市民予以劝导,对暂未分类投放的垃圾予以分拣、分类,并保持垃圾投放站点、设施的清洁。在此基础上,迎泽区强化垃圾分类收运,有害垃圾实行每周定时收集一次,收运至指定中转站暂存,达到一定数量后由特许经营单位运往省固废处置中心;可回收物每周定时收集两次;其他垃圾由物业公司收集,运往该区城管部门指定站点。
迎泽区利用智慧社区平台搭建了“互联网+垃圾分类”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垃圾分类小区的基础信息、分类设施配置、分类投放质量以及收集运输、日常考核等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试点片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在垃圾投放点、单元楼道设置温馨提示牌,实现宣传“到单元、入楼道、进家庭”。
据了解,迎泽区将通过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逐步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今年10月份,示范片区将全部实施垃圾分类,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区整体推进,做到垃圾分类全覆盖。(王勇、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