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太原师院舞蹈系百余名师生赴包头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来源:太原日报编辑:郭晨霞发布时间:2019-11-18 11:17:18

20191118_b1a10e5bdc7ad2c42a7dcaedabc93b31.jpg

图为交流汇报展示现场。 太原日报通讯员摄

  “不好意思,大老远来,让你们坐地上。”开口说话的是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张贵老师,而听者是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的百余名师生。11月6日,张贵在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作了一场特殊的西口文化交流讲座,山西与包头,走西口的两个重要节点,以这样一种形式在这里相会。

  11月4日傍晚,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副主任赵蓉和两位老师带着112名大三学生、两个研究生乘火车第一次来到包头,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沿着前辈的足迹,重走西口路。

  “在山西走西口题材的作品里,表现的多是当年背井离乡的酸楚与无奈,包头的包容与接纳却很少涉猎。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这段历史,并把它以舞蹈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赵蓉说。听说太原师范学院师生此行的目的后,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系主任史建兴非常期待,他说:“山西与包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走西口的路上,山西是起点,包头是终点之一。走西口这一主题,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高校艺术学科教师,有责任让年轻一代的学生赋予走西口新的文化艺术内涵。”

  此次,张贵讲座的题目是《包头是走西口的主要落脚点》,他梳理了走西口的背景、线路及包头的接纳。来自山西的师生听得津津有味,用笔记录,用心感悟。“听张贵老师讲完,才知道包头一方水土当年养活了很多走西口的山西人。这是我们从来没从其他作品中获得过的信息。将来的作品,思路也要转变一下。”赵蓉感慨道。

  讲座之后,师生们来到包头市东河区,实地寻访走西口的遗迹。海子曾是当年皮毛交易的水旱码头,乔家金街也是有晋商文化味道的地方。如今的“口外”虽已没有当年的影子,但无处不在的景致仍让师生们心潮起伏。

  为期一周的交流,学科、教学研讨如火如荼。最后一天,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小小的排练厅里涌进去300多人,双方都亮出了绝活儿。十几名男生的蒙古舞,竟跳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以山西民间元素创编的舞蹈《稻草人》《老来乐》,极富表现力,尤其是由文胜老师编导的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作品《太行娘亲》,让人感动得泪水涟涟。

  11月15日,回想起包头“走西口”,太原师范学院师生仍然激动不已,陈文文同学说:“端庄、潇洒、豪迈的蒙古族舞蹈与俏、酸、辣的山西民间舞蹈的碰撞,各有所长,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学有所获,不虚此行。”大家纷纷表示,需要沉淀下来,精心思考,用最好的舞蹈作品去讲述两地一家亲的故事。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有着近30年的发展历史,承担了国家级课题6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7项、省级重要课题10余项,获奖作品40余项。赵蓉说:“各行各业都在讲初心,作为舞蹈专业的师生,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就是用舞蹈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刘蔚君 陈乐天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