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456 3047798688@qq.com

邯郸市城市建设70年发展回眸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19-09-30 15:37:20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七十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从街巷狭窄、建筑凌乱到道路纵横交错、高楼栉次鳞比,这座有着8000多年人类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500多年都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意气风发的建设中,在气吞山河的改革中,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新阶段,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一步步实现由集镇向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一颗璀璨的明珠已在冀南大地冉冉升起。

  记者 冀晋萌

  蓝图绘就,划定发展新“坐标”

  六、七十年前的邯郸在许多老人的记忆中,好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窄窄的街道、稀疏的树木、屈指可数的建筑物……1945年邯郸解放时,城区面积仅一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仅两万余人。商贸及居民住房大多为砖土木结构房屋,且很少有三层以上的;照明、供水、供电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低。

  195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邯郸的国民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1951年国棉一厂的兴建,大型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在我市陆续开始建设,使我市迅速发展为一座纺织之城。1953年邯郸市编制了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邯郸的合理布局和建设画下了第一张“蓝图”。

  民生工程是城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54年,邯郸市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完成了和平路由火车站至绿化路段沥青路面的铺设,建成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邯郸第一座公园——丛台公园。市区面积比1945年扩大了10倍,人口达到18万,为邯郸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10月,峰峰市并入邯郸市,改为峰峰矿区;大批纺织、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项目先后建成,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全面铺开;1956年,邯郸棉纺织印染联合厂在市区兴建,自此,邯郸迎来建国后的第一个建设高潮。1959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邯郸时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的指示,极大鼓舞和促进了邯郸的建设和发展。以煤炭、钢铁、纺织、电力、陶瓷、建材等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城市逐步形成。这期间修改补充了城市总体规划,修建了陵园路、浴新大街中段、邯山街中段沥青路面和中华大街、联纺路等14条主要街道;修建了穿越京广铁路的邯钢路立交桥和复兴路立交桥及输元河大桥、邯峰路渚河木桥等桥梁,为城市路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头民航机场建成,并通航天津和太原。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邯郸已初具工业城市的规模。

  1961-1965年,邯郸加大市政建设投资比例,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恢复了被1963年特大洪水破坏的工程,重修了丛台,建成邯郸市第一条混凝土路面道路电厂路和混凝土结构的中华大街沁河桥,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79.39平方公里,沥青路面提高到48.5%。前期开工的一批工业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城市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人口达31.7万。

  1966-1976年,全市在基础设施方面,新建、扩建了中华大街、陵西街、光明大街北段、丛台路、农林路等11条主干道及邯山街、望岭路等18条支干道;新建、改建了联纺路立交桥、陵园路滏阳河桥、光明大街沁河桥、陵西大街沁河桥等桥梁,城市面貌初步实现改观。

  改革开放,带来发展新机遇

  在很多人眼中,邯郸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改革开放”。党中央和国家这一决策,不仅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更是给了众多像邯郸一样的城市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1983年10月,省政府批复并正式批准实施了我市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编制的《邯郸市市区城市总体规划》。199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6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百万,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邯郸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三期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把邯郸市主城区、峰峰城区、码头镇区三片一并纳入城市统一规划。1996-2000年,全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48.6亿元,相当于“八五”投资的6倍。相继实施外环路、城市主干道拓宽延伸、引岳济邯引水等供水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市广场、电网改造等一批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城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中行大厦、工行大厦、人行大厦、国税大厦、新世纪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相继竣工投用,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加强了以道路、供水、绿化、住宅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城乡容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1-2005年,城乡建设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连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我市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精心打造城市绿色名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由2001年的40.61%、30.26%和5.5万平方米提高到42%、35%和10.9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城市路网框架已经形成,“十五”期间道路建设完成投资18.16亿元,新建、改造道路95公里、539万平方米,超过建国以来至“九五”期末所有新建道路的总和,城市中轴线得到延伸,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初步形成,拉开了特大城市建设的框架。

  《邯郸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于2004年启动,其中增加了都市区“1+8”组团,即1个中心城区,8个组团城区(包括武安市区和峰峰、磁县、临漳、成安、肥乡、永年、广府城区)有关规划内容。到2010年,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了路网中轴线中华大街北延至永年县界,南延至成峰公路,人民路西延至邯武立交桥、滏河大街北延、滏东大街北延、北仓路、滏阳街、百花大街、柳和街、纺机路、文秀路、百家大街、滏乐街等66条城市道路建设,拉开了都市区发展框架。龙湖公园、赵苑、赵王城遗址公园、北湖景区、南湖景区以及滏阳河、沁河、渚河等生态园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2012年,城建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城市路网工程完成了中华大街南延、浴新大街、西环路改造、油漆厂路、新一中南路、新一中校园路、果园路、箭岭路、向阳路、果园北路、电厂街等23条道路建设任务。文化艺术受到社会各界肯定和好评。火车站广场改造后对外开放。另外,令市民们欣喜的还有四座立交桥主体的全部完工,邯郸越来越有大都市的“范儿”。

  提升品位,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穿行在邯郸城区的车流中,少了拥堵,多了畅通,出行的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起来。“畅”起来的“功臣”就是城市路网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建设局以人民满意作为城乡建设工作标准,坚持改造与开拓并举,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密度和畅通程度双提升,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路网格局,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2013-2017年,在老城区,累计有中华大街南北延、东环路南延、果园路等57条城市新建和改造道路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主城区交通压力;在东区,累计开工建设了丛台路东延、联纺路东延、荀子大街等多条城市道路。同步完善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强化城市防涝排沥功能,城市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东区建设全面提速。按照“由西向东、滚动发展、建聚并重、基础先行”的总体思路,严格落实“低密度、高绿量、快交通、慢生活、近通勤、全配套、低排放”的建设标准,深入开展以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设,东区路网、市政配套、公共服务、回迁房、商贸地产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加快。客运枢纽一期、科技中心、高铁一级消防站、东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用;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客运枢纽二期、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成。

  2018年以来,围绕建设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我市高标准完成了宜居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优化生态宜居城市布局,全力打造生态型、质量型、效能型、智慧型城市,通过深入开展以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设,东区引领作用日益突显,丛台路东延、荀子大街、毛遂大街、太极路、建安路、代召纬七路、三路一场回迁房周边道路等路网项目已完工,累计通车约27公里,联纺路东延、新区纬五路、娲皇路、中央商务区综合路网及磁山路地下综合管廊和秦皇大街等路网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六横四纵”路网框架基本形成。火车站新站房建成投用,五仓三路、百花大街、石化街等13条“断头路”全面贯通,老城区改造更加方便群众,城市承载力和宜居性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功能日臻完善。

  精细管理,擦亮古城新名片

  夜幕降临,漫步在邯郸街头,人民路、陵园路、中华大街、滏东大街等主干道两旁的路灯形成一条条绵延的光带,绿化带被霓虹灯点缀得色彩斑斓。驱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邯郸大剧院、丛台广场、丛台公园、市博物馆等主题建筑夜色中更显大气恢宏,给夜晚的邯郸增添了几分魅力。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城市管理的重难点问题,我市精准发力,逐项整治,不仅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以持续推进“绿美邯郸”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有效手段,投入约8亿元实施大规模城市绿化工程,大力度、高规格、严标准实施了道路、公园、广场游园、空闲裸地、庭院小区“五大体系”绿化提升;大手笔实施滏阳河、沁河综合整治工程,清水体、畅河道、绿河岸、亮河景、行河船,构建了水以绿而美,绿因水而活的滨河生态观光带;大力度实施绿道美街工程,完成40余条主次干道、出入市口、快速路、高速外环绿化提升,对80余个公园、游园(广场)、100余处园林节点进行高水平绿化建设,实现街街有特色,处处景不同。

  城市管理中,更加注重升级城市品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邯郸东部新区建设中,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以绿色廊道、湿地公园、生态绿地等组成绿色海绵体系,全力打造未来城市园林新标杆。强化节约建绿、科技兴绿,围绕土壤处理、苗木养护、乡土树种培育等加强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杨柳飞絮得到有效治理,屋顶平台植绿取得成功,引进培育了一批景观树种和彩叶树种,丰富了城市树木种群。

  民生工程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不断加快城市供热、供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供热方面,到2019年,我市已建成热水网主干线长度760公里,二次换热站819座,在册集中供热面积4925万平方米,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区域燃气锅炉房、燃煤锅炉房、工业余热、污水源热泵等热源为辅的多元化供热格局;供水方面,60年多来,年供水由最初的58.6万立方米增至8500余万立方米,供水服务人口由6万人增至135万人,水质自主检测能力达到国标106项,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了100%;燃气方面,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天然气门站5座,大型区域调压计量站5座,敷设高压管线150公里、市政及庭院中低压管线5000余公里,天然气民用户近80余万户(包括转供区域)、工商用户2000余户;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方面,桥梁管理工作加强,先后完成了23条主干道和185条小街巷的综合改造任务,并遵循“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步移景换,路转景移”的总体思想,安装了极具观赏价值、各具特色的路灯和景观灯,把古城装点成了璀璨不夜城;按照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厂、站、网建设步伐,为我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9年6月,城区内共建成雨水管线482公里,城区内雨水就近排入滏阳河、输元河、支漳河等河道,随着沁河、滏阳河退污还清工程的实施,市区内雨污水分流目标正逐步实现;环境卫生方面,城市洁净水平有了新提高,22条主干道全面实行了道路洗扫和定期冲洗,城市道路洁净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路见本色;市容管理方面,加大对占道经营、早夜市、占道洗车、广告牌匾、马路市场的专项整治,城市市容市貌愈加干净、整洁、有序;2010年12月,率先在全省正式组建了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逐步实现了稳步发展、高效运行,城市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高效化迈进……

  行走在金秋的邯郸大地,凉风习习中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以绿相伴。现在的邯郸,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实现了华丽蜕变,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靓美新城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阔步挺进,人们的生活正随着城市的美丽而变得更加精彩。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