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邯郸用实干托起工业发展之梦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刘颖才发布时间:2019-08-30 14:35:20

  记者:黄涛 程益聪

  位于成安的河北恒工流体科技核心部件制造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建有36条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各种高精机加工设备400余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9162万元。记者刘学维摄

  70年前,邯郸是个什么样?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邯郸镇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升为邯郸市。在史料记载中,对当时邯郸(镇)的描述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人口不足3万,工业几为空白。

  透过一些黑白老照片及老城区残存的几处老建筑,我们可以想象70年前的邯郸,大抵不过是由居住在低矮土房子里的几千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小镇,实在难以将这里与2000多年前繁盛的大都会联系起来。

  然而,就是在这里,1959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无比豪迈的伟大预言——“邯郸是要复兴的”。

  这预言给了邯郸砥砺奋进的底气,激发一代又一代邯郸人为之不懈奋斗——从1950年第一个纺织厂开工建设,到2019年春天总投资843亿元的160个项目集中开工——邯郸工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2019年8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时代复兴路上蝶变转型的邯郸”新闻发布会上,市委书记高宏志骄傲地宣布,到2018年底,邯郸市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54.6亿元,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名义增长894倍,按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171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邯郸实现了从小镇到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蝶变。

  照亮邯郸工业的第一缕曙光

  1950年,正值经济恢复时期,当时的邯郸镇政府接到上级“机关生产要抓工业”的指示。时任镇工业科副科长的魏殿臣,是个学过纺织工业的干部,他根据邯郸盛产棉花的自然条件和镇里拥有资金的额度,提出了在邯郸镇兴建一个小型纺织厂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邯郸地委和镇政府的认可,也得到了省工业厅的赞同,并提出省、地、镇共建的方案。当这一方案上报至纺织工业部时,更是与当时国家要出资在产棉区兴建大型纺织厂的战略谋划不谋而合。

  也许是好事多磨吧,正当魏殿臣们兴奋地等待“天降甘霖”时,他们却得到纺织工业部计划司打算把厂址规划在安阳的消息。就在道路不畅、交通工具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几次进京,几经周折,最终得到了时任中央财经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的批示:“建在邯、安均可,我意邯是老区,建在邯郸为宜。”这一批示送达纺织工业部,钱之光副部长说:“好,武装老区,建在邯郸。”

  正是这个批示,成为新中国照亮邯郸工业的第一缕曙光,拉开了邯郸工业发展的序幕。

  1951年春天开始,滏阳河西岸近49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汇集了外地和本地的一支支建设大军,他们满怀激情地在建设一座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装备的现代化纺织厂。

  1950年12月动工兴建,1952年4月开始安装机器设备,1952年5月21日,邯郸棉纺一厂开始招工。从那一刻起,三四万年轻农民,变身成为光荣的纺织工人。

  这批真正意义的产业工人,为邯郸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无限活力,他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带着邯郸向着“美好”的未来一路狂奔。

  烟尘中降临的钢铁工业

  1958年是一个既让人唏嘘感慨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份。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动荡与磨难的国人强烈期盼国富民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超英国,工业战线开始“以钢为纲”。一时间,在中国大地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拉开序幕,邯郸概莫能外。

  “大炼钢铁”初期,为了解决原材料不足问题,我市动员全民收集“废铁”支援炼铁炼钢。当年11岁的田青林正在上小学,为了找原料,兄弟三个把家里翻了个底儿掉。最后,大哥卸下了铁门鼻,二哥拔出木床里的铁钉子,田青林则乘家中无人敲下了铁锅把儿和底下的三个小铁爪送到学校。据记载,包括各单位、农民、市民在内,仅8月头四天,市区就收购了钢铁17000余斤,碎铜3000余斤等。

  随后是动员全民炼焦炼铁。9月,学校全面停课,师生进驻庞村工地,高中生炼铁、初中生炼焦。学生们首先徒步从二十里地一家砖厂往返搬砖建炉子。“三个月之前,我市还没有钢铁治炼工业,仅是铁矿开采,而现在是炉子成群,烟囱林立……”这是摘自1958年11月30日《邯郸日报》的一段报道。

  邯郸钢铁工业的第一缕烟尘在城头升起了,虽然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邯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发展工业的毅力和决心,在那个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这一年,河北省邯郸钢铁厂筹建处正式更名为邯郸钢铁厂,就是邯郸人熟知的“邯钢”。

  虽然邯钢的第一号高炉只有55立方米,但邯钢建设者们依然用青春、汗水和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6月15日,原计划“国庆节”出铁的邯钢,提前生产出第一炉铁水,这座一号高炉被命名为“跃进号”;随着大炼钢铁指标的提升,作为当时全市炼钢铁的排头兵,已在不断创造着“邯钢速度”,继7月13日又一座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后,8月1日三座小高炉出铁、两座小转炉出钢;从10月7日至12月26日,81天时间内,两次新投产7座高炉……直至上世纪80年代,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让其成为全国钢铁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着邯钢的发展,自行车厂、缝纫机厂、内燃机厂、拖拉机厂等一批以钢铁为原料的企业相继建成,与之相关联的纸箱厂、包装厂及运输业也应运而生,逐渐成就了邯郸工业强市的美誉。

  把邯邢基地建成“中国鲁尔”

  “邯邢”即邯邢基地,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一个以邯郸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综合基地。鲁尔是德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最早提出“把邯邢基地建成‘中国鲁尔’”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

  1972年5月2日至6月14日,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邯邢基地规划团”一行249人来到邯郸,对邯郸、邢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邯郸、邢台地区钢铁、煤炭工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报告》。197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该报告。

  1974年1月20日,李先念、谷牧、余秋里等在国务院会见厅会见时任河北省委负责人、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力、刘英。听完邯郸汇报后,李先念副总理高兴地说:“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

  当得知人才短缺的情况后,李先念当即拍板“从全国调”,于是,全国各地铁矿、煤矿的勘探、设计、建设、开采人员开进邯郸;邯郸增加了邯邢矿山局、华北矿建、中煤一建、中煤建安、煤炭设计院、水文地质局、第一勘探局等一大批中直单位。

  邯郸,成了全国注目的建设中心;邯郸,开始了又一次大建设、大移民、大输血。

  由于种种原因,邯邢基地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的鲁尔”,甚至没有达到规划中的规模。

  邯邢基地失之东隅,而邯郸得之桑榆,邯邢基地依然给邯郸留下了很多很多:

  它改变了邯郸的产业结构,邯郸从此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煤炭产区。

  它不仅让邯郸主城区增加了一倍的人口,而且大大提升了邯郸的人口素质。资料记载,1973年至1977年,邯郸主城区增加了13万多人。这些人中,工程技术人员就有几万人。邯郸,也从此成为全国水文地质、勘探、矿山建设、设计等专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

  这些人才的集聚,为邯郸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经开区到服务中心

  2000年9月,省政府批准了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规划,新区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5平方公里。

  经开区是个什么样子?从2000年开始的两年时间里,经开区的创业者们对新区的规划一次次修改。在国内众多的设计者中,最终选择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编制的总体规划,以及包括产业规划、战略规划等在内的详细规划。

  2002年10月18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建设。

  经开区的开工成了全市人民关心的大事。如何利用这有限的土地把新区建设成技术含量高、具有特色的园区?

  2003年4月,邯郸市政协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郑双宝递交了《关于尽快把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议》的提案。就在郑双宝写该提案时,邯郸经开区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已显现出优势,已确定进区的企业有导电玻璃、超薄金属箔、光诺纤维、可膨胀石墨等非金属材料企业,还有精细化工新材料、高技术陶瓷新材料等生产和研发新材料的一批企业,已形成了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雏形。“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顺理成章地成为经开区的目标,新材料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经开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设立经开区?一方面,是向南方先进地区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向以国营经济为主、计划经济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行政管理开刀。通过经开区,简化繁复的审批流程,为入驻的民营企业、外来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经开区只是一个样板。而当时提出“开放总揽、环境先导、民营突破”的邯郸市委、市政府,其用意远不止步于此。不仅仅面向经开区,他们还面向全体市直部门“开刀”,大刀阔斧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扫清体制的障碍。

  2005年,邯郸市列出了“国内首份市长权力清单”。

  2005年2月,经过省委常委会两次研究讨论,河北省委、省政府批转了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开展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邯郸市为河北省唯一的试点城市。

  一场被称为“对权力机关进行自我革命”的活动由此启幕。

  2005年8月29日,邯郸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市博物馆南副馆开始试运行。

  2007年12月建成,2008年1月2日试运行,邯郸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厦,容纳了49个市直部门、10个服务单位的600多名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心,202项行政许可、9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202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事项,占到全市97.3%的保留事项,全部可以实现集中办理。

  开发区的建设、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服务中心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邯郸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心。

  也就是在2005年,邯郸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百亿”大关。

  8年累计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0多个

  70年来,邯郸工业经济经历了国营从无到有,民营从无到有,同样也经历了改革、转型带来的阵痛。但是,在市委的领导下,邯郸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与共和国一起走进新时代。邯郸人追求“复兴”的梦想更加清晰,邯郸人拼搏实干的精神从没有懈怠。

  2012年开始,邯郸连续8年每年开展两轮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集中观摩活动,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开工2152个、集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44个、集中观摩亿元以上项目1236个,争列省重点项目数量已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

  以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的增量,调整传统落后产业的存量。经过几年的建设,邯郸装备制造业上升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在全省领先,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六大高耗能产业钢铁、煤炭、电力、炼焦、建材、化工等产业占比持续回落。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钢铁、煤炭、建材、电力“老四样”,变成了2018年的精品钢材、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旅游文化“新六强”。

  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邯郸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近十余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家和8966家。通过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07.3亿美元,虽然总量不大,但是这几年增速很快,年均增长29.5%,进出口总额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81倍。

  在产业项目的支撑下,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业年均增长25%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5%,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正在加快构建。三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65.7:15.2:19.1调整为2018年的9.1:45.1:45.8,三产首次超过了二产的比重。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帮助下,邯郸又确定了“532”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5”就是优化提升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五大现有优势产业;“3”就是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就是谋划布局安防应急、电子信息网络两大未来产业。围绕“532”主导产业,谋划了总投资3290亿元的300个重点项目。在县级层面,明确县域集中精力打造1—2个特色产业,武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安的阀门产业,邱县、鸡泽、大名的食品加工产业等,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富裕、再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33元,比1980年名义增长90.8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7元,比1980年名义增长85.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1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不是吹吹打打、欢欢喜喜就能实现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邯郸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今天,凭借拼搏实干的精神,邯郸定将迎来一个更加富强、美丽未来。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