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师生关系如同“暗恋”?上课不是教育的全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19-09-18 15:51:24

  最近,韩国SBS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我家的熊孩子》在各大社交平台很有存在感。虽然节目标题说的是“熊孩子”的生活,但参加节目的艺人平均年龄段都在30岁左右。现代年轻人晚熟的话题,因此再次引发关注。

  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而第一批90后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从年龄看,至少90后早已经是青年了。但是,在时下的生活中,特别在社交媒体上,“少年感”成了高频词。这从近些年成年人喊着过儿童节的现象中能够看见端倪。到底是什么让90后“不想长大”,或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囿于现代社会学制的延长,读了研究生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就在二十四五岁了,他们独当一面的年龄确实在推迟。同样是18岁,在30年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但在今天,18岁的年轻人多数都还是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这种整体年龄认知和社会运行节奏的改变,自然让年轻人的“少年感”延长到青年阶段。

  还应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年轻文化是主流,不仅商家刻意讨好年轻人,整个互联网文化也对年轻人宠爱有加。这种社会环境自然逼迫人们保持“少年感”。在传统社会,年龄象征着经验和资历,而到了现在,年龄则意味着被淘汰和歧视。正因为整个社会都更加推崇乃至讨好年轻人,所以,即便一些人早已不是少年,却刻意保持一种年轻的“人设”。某种程度上说,“装嫩”成了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约束了年轻人该有的成长。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它主要指现代日本失去上进心和消费欲望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他们不自觉地退缩到“低欲望”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主动逃避了该承担的责任和该扮演的角色。一部分年轻人的自我心理认知与实际年龄产生矛盾,与此不无关系。

  放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在高房价和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自我。他们不再热衷于买房和买车等高消费,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主动调低生活目标,而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个人的喜好之中,同时不自觉地为自己涂抹上一层“我还是宝宝”的保护色。

  另外,城镇化的发展,物质上的进步,也造就了一批不想长大的“宝宝”。比如,部分年轻人买房可以掏空6个钱包,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这种过度保护和物质上的宽松状态,令部分年轻人的心态停留在需要保护的“少年”状态。

  在世界范围内,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心理学家王浩威在《晚熟时代》中就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所提到的一个概念:“成年涌现期”。它是指那些已经离开了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依赖,却还没办法承受成年期应有责任感的人。而这个阶段介于青少年和真正的成年之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的群体。

  对于这个群体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进步的一种产物,他们更多需要的不是担心而是信任。因此,对这一群体不必过于忧心忡忡,甚至急于为他们贴上负面标签。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当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长大,确实也不容忽视。这不仅需要家庭重新思考丰裕物质条件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如克制“不知节制的疼爱”,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应为年轻人留足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比如避免阶层固化,建立更开放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更多可以担责、成长的渠道。(任然)

  老师在教室里扫视一圈,眼神里流露出期盼。台下学生有的停下手里的笔,有的继续刷手机,有的抬下头又迅速把头埋下去。“没有人吗?答对了可以加平时分。”最近,有媒体描绘了这样一幅大学课堂屡见不鲜的场景。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尚且如此艰难,课后更不必说。很多学生发现,除了上课,再没有机会见到任课教师。

  教师和学生,本是一对亲密的矛盾体。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从游”关系,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美妙的互动。

  如今的大学师生缺乏交流,直接原因是:学生太多,老师管不过来。且不说一些公共基础课动辄一二百人,师生间交流机会极少;即使是几十人的小班,仅靠每周一两次课的时间,老师也很难与学生产生深度交流。与此同时,即便是不承担教学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也常常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有人开始怀念师门传承、师生如父子的传统师徒关系。在大学师生关系亟待重构的当下,传统师徒关系的合理内核应该传承,但也应该迎合时代要求进行革新。

  受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今日大学校园已非充满书香的“象牙塔”,师生交往动机和行为的功利性与庸俗性愈发凸显。一些教师忙于科研、社会兼职,对于教学工作投入不足;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评教结果,上课时取悦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缺少真正的关怀与责任感。

  不少学生选课也并非出于兴趣,只是为了轻松地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一些给分高、课程难度小的“水课”便备受青睐。这些课经常“翘课”也不影响通过,课前背一背“重点”就可,很难与老师进行什么深度交流。

  如今,95后早已占领大学校园,00后成了大学新生的主力军,他们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极强,谈话、讲座等传统师生沟通形式,若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很难吸引他们。网络时代,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同时习惯用网络平台发表观点、解决问题,这也潜移默化地消解了他们与老师交流的欲望。

  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学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生活,才能从教书变成真正的育人。

  表面来看,大学师生关系似乎有渐行渐远的倾向,但实际上,学生对教师有更深的依赖,期盼着教师给予更多关注。作为在校大学生,我对未来同样存在诸多未知与恐惧。纷繁复杂的网络看似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建议,但信息过载的焦虑也随之产生。我经常希望向我信任、有充分依赖感的老师请教问题,得到他们的指点。

  因而,大学师生关系的重构,重点不在课堂,在于课外。

  这一代大学生不想做亦步亦趋的跟随者,他们需要在迷茫之时能够指点迷津的长者。学校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点、兴趣点,不仅笼统地举行各种教育会、交流会,更要通过咨询、专项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企业,实现全方位育人。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爱,就是化解大学师生难题的最佳良药。(吕京笏)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