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一词相信对我们每个老师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之间就如同是“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就是核心素养,“酒一杯”就是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充分体现呢?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1.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具体体现。学生在不同的年级,认知水平不同,自主能力有限,学习活动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教授《我和祖父的园子》,就要求学生仿写祖父园子里面的“趣事”,课文就是标本,趣事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主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的。又如《黔之驴》一课,要求学生讲述老虎的故事、驴子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学生要讲好这三个故事,就需要自己把课文读懂了,把相关内容理清楚了,这就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
2.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互利的学习方式,早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思维碰撞、互助互学的过程。如执教《死海不死》,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解决“确数与约数”的区别问题,就要求学生先把课文里面的与数字有关的地方都画出来,然后区分哪是确数、哪是约数。学习的过程是分工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
3.探究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活动是一种发现的过程,这种发现可以是个体完成的,也可是集体完成的。不同的探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有一次在讲苏轼的《定风波》,与学生一起探讨苏轼的坎坷命运,并以此为主题做一个探究性作业,其中一个学生就以《竹杖伴君走天涯》,小作者化身苏轼的“竹杖”带领我们感受苏轼那一段痛苦但坚毅的旅程,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次探究活动让我认识到个体的探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创新性课堂体验来落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语文教科书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我相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会在课堂上逐步得到推进和落实。
邯郸市第三中学孟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