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一篇名为《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热传,文章质疑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某小学频繁迎检,耽误课程,拖累学生,引发舆论关注和相关部门调查。
实际上,这些年此类吐槽并不少见。前不久,新华社《谁“抢”走了教师的教学时间》一文指出,评比考核过多、社会事务进校园、频繁抽调中小学教师等,是“抢”走老师时间的几大因素。
与教学无关的事项为何能长驱直入进校园?表面看,是教育职责界线划分不清晰所致。从根源看,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惹的祸。要想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明确有教育教学任务的老师与非教育教学职工的职责范围。同时,规范、合并、取消一些无关事项,坚决禁止交叉重复、随意布置。另一方面,治理重留痕、轻实绩的形式主义做法,对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要从阶段性、突击性考核,转变为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与管理。
另外,要明确界定哪些事项与教育教学有关或无关。若要区分与教学无关的事项,倒是容易,但要想区分与教育无关的事项,却很困难,因为教育的范畴相当宽泛。比如扶贫,中小学及教师运用校园和课堂,通过扶智方式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贡献,就不是在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还应广泛调研,认真研究。
邯报融媒体通讯员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