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习惯在睡前咀嚼它赐予我的点滴欢愉和忧伤。而其中讲述的有关牌坊的故事更是印在了我心间,每每回想起来,我的心灵最深处便着了火,随着那陌生的姑娘们一同燃起了渴望和反叛的烈焰。
牌坊可分为忠孝节义四种,状元牌坊和御赐牌坊较为少见,乡间田野上伫立的多是为女子所造的贞节牌坊。在那个牌坊石匠还广受百姓敬仰的年代,封建礼教像一块坚冰,包裹着这座大山,也包裹着山里的人。牌坊总是带着些悲壮的色彩。棺材上的土每厚一分,父母的头发便在撕心裂肺的哭声中白去一分。到了晚上,父亲又会在河边悄悄送走一艘小船,载着大箱的粮食和衣物,还有一家人快要溢出来的思念。
不知是哪一年,村口的学校建起来了,还来了几位美丽的女教师。最初,学堂里只有男孩子,村长苦苦劝说,才有了唯一的女孩子河英。她们的眼里放着光,总是在清晨注视着河英的红布巾,注视着那点红色翻山越岭进入学校。河英的上学成了一个示范,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女儿送进学校。河英的红布巾融化了坚冰,第一次给村子解了冻。
初读这个故事,仿佛有许多疑点:牌坊下的棺材总是空的;落后的山村却能涌来美丽的女教师;几位女教师总执着于招收女学生……只有反复思索的人才能觉察到其中的寓意,如雷击一般蓦然追悟。
父亲送走的小船里,便是“死去”的姑娘。牌坊堵住了村子里的流言蜚语,也目送美丽的姑娘在泪水中远走他乡。她们思念白胡白发的父母,她们不愿让这封建礼教压弯了腰,她们希望更多的女孩儿能识文断字,她们要让这座大山解冻。她们明白,向山外远行,是为了下一次带着火种更好地归乡。
然而这解冻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但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有人说这牌坊是落后的象征,它代表了一个时期里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它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在于赐予了那些姑娘们一次新生,让她们能够带给乡村耀眼的火种。而它的存在并非是要批判,而是让封建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戕害永远不再有。
解冻是一个重塑和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承受磨难、误解和销蚀的过程。无言的牌坊,不认命的姑娘,不服输的心,不被流言沾染的生命,成就了山坡上的花样年华。张馨艺(作者系邯郸市第四中学南校区高三年级1班学生;指导教师:杨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