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19-12-31 11:32:17

邯郸市荀子中学王瑞

  教育名家钟启泉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也要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具有无可取代的业务素质——准确、深刻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关键能力有哪几个方面

  解读文本的能力首先是寻找与分析能力——寻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这些东西,有的是在作品中明摆着的,有的则是在作品中暗含的。关键要把作品中真实存在而又隐含较深的思想、情感、态度找出来。

  如《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如果能找出父亲的语言、动作描写,再去细细地体会情感就能更好把握文章的主旨。

  其次是理解与感悟能力。所谓理解,即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意图。所谓感悟,即感悟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路径有哪些

  披文入理,细细品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如果能字斟句酌地朗读诗歌则能品出美的情感。

  诵读涵咏,领悟内涵《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其形态韵味。

  透过语言现象,看到文本的内核内核包括主旨、意图、情感,如《老王》: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从老王平淡的语言中看出老王生活的凄苦。

  总之,阅读应当使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两个主要内涵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在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的和谐共振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主题推向极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身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度解读文本,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或许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帮助的。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