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市第一中学杨延琦
那是1986年7月7、8、9日三天高考后,完成了对答案估分报志愿一系列环节,我离开了住了六年的县城中学,回到了乡下。好几个晚上做梦都没有考上。早晨起来就给娘说,娘告诉我,梦都是相反的。尽管那些日子里,她的心头也压着一块大石头,就像一块大石碾盘。
六年的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姊妹四个都上学,父母一个半劳力,一个全劳力一天才挣毛把钱,只有到年底才能结算,还都是欠款。我十二岁参加县城中学初中招生考试,还真考上了。我们那么大一个村子,就我一个。爹娘东挪西借,想方设法,受尽那难言的苦楚,倾尽那辛勤劳动的汗水,还有那受人鄙视无处言说的泪水,供我。他们坚信我不会使他们失望,因为我们家太需要一个读书人来光耀门楣了。
到了班主任籍大成老师给我们强调的看分的那一天,娘早早地叫我吃了饭,爹把他的自行车打足了气,上好了油,踩蹬轮子试了刹车,交给我。从我家到县城,四十五里地,有里程碑为证,当然也有小河、小沟、树、村、山为证。这路,我徒步走了六年,闭着眼都能说出一路的风景。
只是这一天要去学校看高考成绩,心情还真有点特别。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怎么回来见爹娘,娘心头的那块大石头不能落地怎么办,那也得去。出了村,过万善河、迂城,上了六里岗,过大同、兰村、北洺河,到了儒山,下车,推车上坡,进北关,过县政府,上了南关大街,拐上新修的中兴路,到放射路,折向南,拐进学校第一道大门。时间是十点左右,我没手表。
那天,天空微微有点阴,看见籍老师和三四位同学在二门口站着,远远地我给老师打招呼,喊老师。走近了,只见老师一脸的严肃,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杨,回去吧,没考上。周围的同学也都一脸严肃和一本正经。我说,不可能吧?大家立刻换了面孔,哈哈地笑了起来,接着老师就当着同学的面夸我,老杨,你是咱班一匹黑马,咱班数你发挥得最好。我问老师,我考了多少?老师说,486.5分。分数线呢?485是本科线,你达到了本科线。天哪,我都上本科线啦!放好车子,我们几个一起高兴一起乐,互相问询全班情况。在老师办公室里,我们一起算,全班预选上53人,考上48人,本科5人,专科、中专合计43人,我们班是全县唯一的一个文科班,86年高考,大获全胜。
那一天回家的路上,我觉得什么都变了,县城变小了,山变低了,路变短了;我长高了,长大了。四十五里的路程,我飞蹬,赶中午,就回到了家。进门支车,喊娘叫爹,我考上了。娘在院子里梧桐树下等我,爹刚在炕上歇下。娘说,真的?哎哟,儿啊,娘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爹喊我,快进屋来,给我再说说。树上的知了叫得特别欢,知了,知了,知了,不,应该说,考上了,考上了,考上了。
杨家老大考上大学的消息,傍晚前后就传遍了整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