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万杰
如今图书馆里的图书琳琅满目,想要读什么书,很方便就能借到,因此,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人借书的艰难。古时候的人借书,要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就是这样“蛮拼的”,还不一定能借到。
晋代杜预告诫子辈藏书“勿复以借人”。明代吕坤传言后人“吕氏典籍,……不许损失借卖,违者茔祠除名”。唐朝的杜暹在自家藏书后写着“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等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果说卖先人的藏书为不孝还可以理解,但将书借人也是不孝,还要在祠堂除名,可想借书有多难。
清代藏书家曹溶在其《古书流通约》中说:“书即出门,舟车道路,摇摇莫定。或僮仆狼藉,或水火告灾,时出意料之外,不借未可尽非。特我不借人,人亦决不借我也。”说白了,就是我不借你你也别借我。
黄庭坚有诗:“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鸱开锁鱼”,还有“莫惜借行千里,他日还君一鸱”。说的是借书要送“一鸱”酒。试想当年寒门学子,吃饭都困难,还要为借书花大价钱买酒送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光绪年间广雅书院梁鼎芬立的《丰湖藏书四约》中有“借书约”规定:“每月以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限,借书者,是日清晨亲到书藏携取,用洁净布巾包好,徒手者不借……借书之期,限以十日。……借书不得全帙携取,五本为一部者,许借一本,一本读毕,再借第二本。若一本为部者,许在书籍桌中翻阅,不得借出。”借本书手续繁琐至极,目的就是不借你,但还不好意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