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一种对“生命化教育” 的理解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20-04-22 11:38:27

邯郸市荀子中学智刚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克剑教授就提出了旨在成全人的健全生命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指出,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要求教育的个性化,从更高层次上说,教育的全部韵致便在于心灵之“觉”。可以这样理解,生命化教育的第三个层次中的点化或润泽就是“觉”或“觉悟”。

  在《回归生命化教育》一文中,黄教授把“觉”大略分为三个方面:人文本体之“觉”;生命个性之“觉”;灵思创发之“觉”。如果说人文本体之“觉”主要在于人生终极价值取向确立,那么,所谓灵思创发之“觉”则重在那种富于创造性智慧的开启。而与上述两种“觉”密不可分的是生命个性之“觉”,因为人失其“我”,便无所谓“觉”。

  如此重视“觉”,一方面“觉”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经验,是一种至圣的必然过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从小立志做圣贤,从“阳明格竹”到“龙场悟道”,从“心外无物”到“知行合一”,在长年累月反复思考中,他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种“觉”,就是所谓的灵思创发之“觉”。当然,这种灵思创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求索,才能达到“格物致知”,也只有真正“格物致知”,才可能有所创造,开启智慧。

  按照黄教授的理解,获得人文本体之“觉”则可确立人生终极价值。生命化教育不仅看重开启智慧,更强调对生命本体的“觉”。其理念本身要求,教师不限于知识层面的授受,更看重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而这种点化或润泽不只是靠苍白的说教,更是育人者的典范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在黄教授眼里就是“觉”的教育。子夏曾问“美目盼兮”的意味是什么?孔子当然可以回答意味着一二三点,但却说“绘事后素”,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诗歌中质与文的关系。“觉”的过程是应该互动的,学生开动脑筋,将思考的问题告诉老师,对老师也同样是“觉”,所以,子夏也启发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对生命本体是有相当认识的,他们广有成就,应当得益于这“觉”的过程。

  再次,个体生命之“觉”就是要求人的个性存在,它应该是真实的,生命充盈的状态。不论是灵思创发之“觉”,还是人文本体之“觉”,都离不开个体生命之“觉”。其实教育过程中,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个体生命的觉醒离不开“格物致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又不断地发现自我,从而确立自己的终极价值,塑造了真实的自我。

  当然,“觉”还在于对“道”的领悟,因为“道”的不可言说性而决定了“觉”的必然性。学习,特别是到了最精微处的学习,更是离不开“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点出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也正是因为“道”的特点,才要人去“觉”智慧、价值和生命状态。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