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志愿填报有“妙招”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20-07-21 10:16:25

  高考顺利结束,接下来就将进入紧张的志愿填报阶段。四天时间内,把所有的冲刺、保底院校及专业全部填完,如此紧迫又重要的抉择,需要家长和学生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那么,家长和考生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条原则——

  生涯规划决定学生的志愿填报方向

  科学的志愿填报,一定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理想、高考成绩、社会需求和家庭环境综合考虑,来选择专业和大学高校。选择的核心就在“匹配”这两个字,就是学生本人与填报的大学、专业的匹配,从而实现步入社会的人职匹配。因此,考试之后到出分之前,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共同商议目标、查找信息、生成初步意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在这两周左右的时间里,考生和家长可以进行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专业。专业意味着一种资质,即从事某一特殊行业所必须具备的资格。目前,中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数百种大学专业。选择专业首先强调与自己的适合性:即所喜欢的和擅长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潜心学习、深造,有所建树。

  2.学校。大学决定了考生的校友资源,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未来的朋友圈。一般来说,选择到综合型大学就读,多学科交叉,思路开阔,有利于创新,校友分布在各行各业,也有利于资源整合;选择单科性大学读书,与行业的对应关系紧密,行业内人脉丰富。所以,明确今后要到某个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有着明显你喜欢的行业特色的院校;对今后从事的行业目标尚不清晰的,以及今后打算创业的,可以选择一些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空间比较大的院校。

  3.城市。大学所在城市,不仅是未来学习4-8年的地方,很可能也是未来要长期生活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就业机会等。

  报考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越是热点专业、一流高校和中心城市,竞争就越激烈,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到底“专业”重要还是“高校”重要?“高校”重要还是“城市”重要?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不同考生优先考虑的重点不同。

  ◆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

  目标明确的学生,比较容易选择。例如,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等,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如:专业—学校—地区,再根据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

  如果只能考取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专业最重要。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说,当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靠的就是专业带来的一技之长。

  ◆成绩优秀,没有特别喜好,也没有明显弱科

  报志愿时建议遵循学校优先原则。企业在招聘时会对毕业学校有要求(即便人社部明确反对用人单位招聘时提出毕业生院校限制),对一些热门行业和单位来说,原985、211院校仍是他们的筛选简历的门槛。本科是学生的第一出身,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

  ◆所有考生

  城市的重要性前面已经提过,因此每个考生对大学所在地都要认真对待,综合考量。

  二个政策——本省招生政策、高校招生

  1.河北省教育考院编制的2020版《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南》。2020年是河北最后一届老高考(即3+X),是为高考改革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考试范围和高校招生政策方面,都有很多调整。家长在网上能获取如“2020年河北高考招生七大变化”之类的概括信息,对相关的艺术生、体育生、参与招飞学生等应予以关注理解,同时对于共性的关键内容“本科一批、二批录取批次合并”,各录取批次投档规则(平行志愿or顺序志愿)一定要有高度重视。主要影响:

  (1)合并本科批次使往年意义上的一本线消失了,原一本层次上下的考生没有办法采用分差法定位(即根据考生分数与录取批次的分差,结合意向高校历年录取线与该批次分差,相比较衡量考生实力),而失去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分差法本身由于受到高校招生计划、学生高考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已渐渐被“一分一档”的排名法取代(即成绩出来后,根据考生分数对应的全省排名,和这个排名位置往年相近的高校)。

  (2)本科批次合并,处于往年一本线附近的考生更要注意填报志愿的技巧。因为往年由于一本线作用,略高于一本线的考生,如志愿填报“稳一稳”考虑得当,相对来说较容易被一本线附近的一本高校录取,即往年的一本线能起到“防火墙”的保护作用。而往年略低于一本线的考生,则没有可能通过努力被一本学校录取。一本二本合并后,原一本线这个“防火墙”消失,略高于一本线的考生志愿填报不好就极有可能落到原二本高校,而略低于二本线的考生志愿填报得力则可能被原一本学校录取,因此处于这个分数段的考生要格外注意。当然,这种选择还是基于“高校优先”,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仍然要以一个原则——“生涯规划决定填报方向”,结合考生需求,综合考虑专业、城市的最适配组合。

  2.高校在各省指定的招生章程。首先强调,“招生章程”≠“招生简章”,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没有经过审核备案,不具备规范作用,各高校用于招生宣传的所用,只能作为报考时的一般参考资料。大家要关注的是发布于各校官网,并能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上搜索查询的《2020年××大学招生章程》。考生要认真阅读其中重要信息,如调档比例、退档情况、加分政策、单科成绩要求、身体受限、专业级差、外语语种、专业报考等具体要求,其中“调档比例”“退档”“专业级差”等专业术语,考生和家长不能想当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向高校咨询等方式来弄清其具体含义。艺体类专业的录取依据文化成绩录取控制线、专业成绩录取控制线。不同院校的艺体类专业录取规则不尽相同,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看清院校招生章程,慎重填报志愿。

  三类信息——学生一分一档、高校学科评估、往年录取分数

  1.学生一分一档,成绩和位次。考生一分一档表公布时,可以知道这一分数在全省的累计排名,这是志愿填报下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当然,对考生来说,每一个分数段对应的院校不止一所,仍然需要通过充分了解高校分类,来决定最终选择。

  2.详细了解高校、学科,设定选择范围。

  (1)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对大学进行分类,从报考角度讲,主要是让考生一定要走对门,不同类别大学的学科特色差别较大,校园文化氛围截然不同。目前,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高校有两千多所,从院校综合实力和国家扶持力度上分:有“双一流”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结合个人和家庭的特征和需求搞清楚。

  (2)专业。我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703种大学专业。13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军事学。其中一些专业的名称很容易混淆,在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家长和考生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做出后悔的选择。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因此,考生务必通过高校招生章程,了解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研究领域等)、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就业情况等详细了解。

  如果这个时候学生尚未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不妨使用排除法,先从大的学科、专业类入手,想一想,如果从事该专业的工作时,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够做的。弄清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真正做到志愿填报的有的放矢。

  3.往年招生分数。参考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编制的《全国普通高校在河北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文科、理科),会有近三年的各校录取分数。考生对比河北省各科类(文/理/艺术/体育类)各批次(往年仍有本一、本二、专科一批、专科二批等)录取控制分数线,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达到哪个批次分数线,选择对应批次大学。

  这里要清楚一个概念,高校所录取的考生里面的最低分就是该校当年的最低录取分数。因此,高校录取分数线是当年高考整体水平、高校招生计划数和该校热度综合而动态形成的产物。因此考生和家长切勿“刻舟求剑”,而应综合判断。  张洁(作者系邯郸市第四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