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的印象里,北京人一张嘴就是一口“京片子”,东北人话中的“大碴子味”为整个地区添了豪爽,江南的女孩可以撒娇似地说着吴侬软语,而西北的高坡上常常回荡着嘹亮长远的号子。但是这样的场景,正随着越来越便捷的交流,越来越互通的文化,一点一点地逝去。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文明沟通的先行者,普通话催促人们如饥似渴地革新自己的语言体系,但语言不只是交流的渠道,也是文化的浪潮中最活跃、最广泛的波涛。在社会进步,城乡交流无可避免的当下,势不可挡的普通话浪潮和日渐式微的方言正一次又一次挑战人们敏感的交流神经,人文情怀与实用性究竟能否跳出博弈思维,转而合作?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普通话推广前提下,随着方言声音的减小,乡音背后的乡愁也越来越难排解。其实在多数人心里,普通话与方言不是孰轻孰重,而是都不可或缺。阿里巴巴副总裁陈丽娟对此现象发表她的见解,“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让你知道从何处出发,这就是家的感觉。”如果说普通话是跨域交往的通行证,是文明进步的见证,那么方言在多数人心里也不只是一种语音语调,更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一种情怀的代表,一股思念的心头暖流。
其次,我们国家丰富的地域环境,辽阔的国土面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一些地方性的艺术形式是需要方言作为语言基础来展示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的。如传统的戏曲、民歌,没有了方言,就等同于没有了千百年来文化发展的土壤,难以结出绚丽的精神果实。语言中的韵味是区域文化的独特所在,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方言的存在,我们在幻想一个地方时不是单调的默片,而是一段有声有色,无可复制的鲜活图景。就像许多人钟爱粤语歌那样,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多样传统文化。
说到这里,我想朋友你一定能明白,普通话让你走出地域局限,而方言让你重新出发,二者不是博弈,而是相辅相成。我相信新时代背景下的我们可以平衡实用性与人文情怀,使方言作为一抹亮丽的文化底色,铺在每一个追梦人的心田。 邯郸市第一中学Q11班刘亦凡 指导教师:张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