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篇《回乡偶书》是世人心中对乡音二字的回忆。故园从来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故乡人,故乡食,故乡景的结合体。方言,恰似这三者的纽带,让故乡的美在喉舌间流淌。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只有留下这一声乡音袅袅,才可让乡情“绕梁不绝”。
乡音与普通话的关系很微妙,亲疏不同而又浑然一体,从不矛盾。乡音是我们懵懂不知事时的咿呀学语,是一份与生俱来的眷恋;普通话则是我们闯荡世界的一柄剑,在前进的道路上助我们交流。
乡音是人与人之间一抹感情的润滑剂。想想每次走出火车站时,听到久违的吆喝声,带着一丝温暖与亲切的呼唤,就让人全身心地放松了下来。与他人初识,若是老乡,乡音就是最好的敲门砖;若是异地之缘,那用乡音讲的小笑话也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乡音的魅力所在啊!
乡音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大作,没了方言的添彩,文字就变得无滋无味;信天游、秦腔换了普通话多半失了那份淳朴与豪迈;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山歌少了方言则特色全无。由此可知,方言的保护,对于保护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人们对于地方的“情”又多系于文化之上,则相应的保护,对于乡情的意义又重上了几分。
乡音是地方文化的遗物,是宝贵的资源。留下乡音,就是留下了地方文化走向更大舞台的种子。为了精准扶贫,不少地方重视开发旅游资源。起初乡人不懂普通话一事阻碍了与游客的交流,可若没了方言,又让游玩的人感到“千城一面”,少了那个味儿。游之于世,赏的便是个特色,若是为了所谓标准化,乡情尽失,又何谈吸引游客脱贫致富呢?无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留住乡音乡情,有情之处,方有“人气”,有了“人气”方可“醉人”。
乡音是一把钥匙,开的是乡情的心锁。留下乡音,留好这一笔宝藏,留住人心中独特的记忆。如此方可记下所谓“八千里外始乡关,乍听乡音慰客颜”。 邯郸市第一中学Q10班苑奕娴 指导教师:张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