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是傍晚母亲的声声呼唤,是嬉戏开涮的几句童谣,是彼此相通的秘密暗语,也是思念家乡的真情之闸……然出走半生,乡音已改,真情犹在。
不同的地方,总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或许是陕西老腔的一声怒吼,让你梦回臊子的热烈与黄土的真挚;或许是江南水乡的一声咿呀,带你重温春雨的湿润与古巷的哀婉;又或许是东北兄弟的一声问候,把你领入烧烤的亲切和火炉的温暖……总之,乡音承载的是一份独家的记忆。
然而,当我们带着乡村的泥土,在城市的钢筋森林里穿梭,总会感到格格不入。在语言上学会妥协,在标准的汉语中左右逢源,在陌生的地方,操着生硬的口吻,思念着家乡。乡音越来越浅,乡愁越来越浓,这份妥协看似充满无奈,却也十分现实。
其实,这份妥协正是我们共同的生存之道,正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们才会制定规范的语言。也就是说,普通话并不是排斥乡音,而恰恰是接纳与包容,它架起了不同地方的人沟通的桥梁。普通话也许并不柔美,并不特别,但它一定是亲切的,正是普通话,将情感调为共振;正是普通话,赋予每个人平等表达和理解的权利。
由此看来,保存乡音和推广普通话都很重要,我们需要的,是提高将共同语词汇和本方言词语建立语音对应关系的能力,不仅要推广普通话,而且要重视方言的代际相传,打破语言固定的代码,充分发挥语言的滋生能力。同样,也包括对于民族语言的保护。这需要实施差别化的语言政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实行不同的政策,对于推动语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何必如此忧虑呢?普通话承载了五千年来文化历史的共性,乡音记录着不同地方的独特文化。如果能找到两者的交汇点,独特与大众并行,温暖与规范相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一定能体会一直都在的真情。何况语言与文化本来就不断交流,不断演进,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的心越来越近,于是“咋的了”成为对于所有人来讲亲切的问候;“吃串串儿”成为无数人的休闲方式;“嗦碗粉”成为潮流……这是乡音的独特魅力,也是普通话的极大包容性。我们在交流中不断丰富扩充,让冰冷的文字更有活力,让独特的文化成为共鸣。
乡音也许不够正宗了,可人情味儿仍旧会抚慰你的心灵。时代的发展,绝对不是树立一个绝对的规范,而是不断地演化丰富,兼收并蓄。普通话里总有你熟悉的语调,远在他乡,也总能收获同等的温情。邯郸市第一中学Q11班孟雅洁指导教师:张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