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体魄、塑造品格,4月10日,中原商报联合邯郸市复兴区人民小学组织该校小记者及学生,前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敬献花篮 参观展览
当日春光灿烂,草木菁菁。同学们从学校集体乘坐大巴出发,在教练和老师的带领下,一路上欢歌笑语,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同学们首先来到纪念广场,向毛泽东雕像敬献花篮,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伴着音乐,同学们高唱少先队队歌并行队礼,铮铮誓言代表了少先队员们向先辈们学习的决心。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山底地道战展览馆,了解了山底村地道的发展史,观看了抗战时期遗留下的物品,从而了解抗战历史和地道战在抗战胜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学们们认真聆听,感受红色文化给山底村带来的变化,更增添了少先队员们的爱国情感。
山底地道 先辈创举
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实地体验地道的基本构造,了解地道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体会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据介绍,山底地道遗址共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朝末年金兵南侵,村民在村中深挖“抗金洞”近百处。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全村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42年在原有“抗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不到一年时间全长15.6公里的万米地下长城全部贯通,成为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上地下战斗堡垒。第三个阶段是1969年修建的战备地道。山底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还有辐射邻村王看村、宿凤村等地的地道。
同学们在教练和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下到地道里。地道内现保存有完好的陷阱、枪眼、防毒门、各种开关盖等作战方式,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地面上村民家中的锅台、树洞、水井、碾盘底,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同学们从地道进入一处院子里,不时传来惊呼声:“快来看,这个炕上有个地道口。”“这个锅台底下也有一个。”在一处小小的院子里,同学们竟找到了六处地道口,纷纷对先辈们的智慧和创举赞叹不已。
推独轮车 挑长扁担
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推独轮车和挑扁担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推独轮车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掌握平衡,稍有不慎就会翻车。刚开始几个同学共同推车,熟练后也能独自操作了。挑扁担也是有技巧的,教练告诉同学们要挑中间,靠前或靠后都不行。同学们纷纷感叹;“这也太难了,老一辈为了抗战太不容易了。”
这些现场体验,让同学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体会到当年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参加研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真的被当年革命岁月的艰难困苦深深地震撼了。在那种恶劣环境下,靠着这些粗糙、简陋的用具、落后陈旧的装备,却一次次打败了敌人,自己一定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勇于发扬八路军那种吃苦和奉献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看《地道战》 唱红歌曲
最后,同学们观看电影《地道战》,更直观地了解抗战时期山底地道的建造过程和斗争经历,与革命先辈的斗争产生共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电影结束后,教练带领全部学生演唱《地道战》歌曲,分组PK。“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神兵千百万……”激昂的歌声响彻在礼堂。
一天的“红色研学之旅”结束了,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同学们深深地被先辈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染,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记者徐颖 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