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24日,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震撼首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沂蒙山英雄赞歌。11次沂蒙山采风 精品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族歌剧《沂蒙山》于9月24日、25日、26日在国家大剧院展演。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大剧院组织红色经典演出。
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沂蒙老区的海棠、林生、夏荷等角色在国家存亡之际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主创团队先后11次到沂蒙山区采风,《沂蒙山》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经历九次重大修改。”《沂蒙山》总导演黄定山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创作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沂蒙精神对于人民来说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告诉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沂蒙精神。”
山东籍著名作曲家栾凯为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他将《沂蒙山小调》等山东音乐元素融入歌剧中,既体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展示出鲜明的新时代美学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沂蒙山》填补了建国以来山东在歌剧艺术创作方面的空白,曲调结构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每一个人物都有非常经典的唱段。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能够在国家大剧院奉上这部精心打磨过艺术精品,我作为山东人感到十分自豪。”
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和功力。在《沂蒙山》中扮演孙九龙的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告诉记者,演员们多次到革命老区进行采风,深刻感受到沂蒙革命老区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在舞台上塑造沂蒙人物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掌声如潮泪水涟涟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歌声澎湃,掌声如潮。当老百姓与八路军以命换命,女主角海棠用自己的孩子引开日本鬼子时,充满革命激情的唱段顿时,彻底点燃了全场观众的情愫。台上歌声激昂,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观众默默抹泪。
《沂蒙山》演职人员共同谢幕。
演出结束后,观众起身鼓掌,久久不愿离场。
“每一幕都令人动容,我多次泪流满面。”作为一名歌剧爱好者,北京市民邱女士是国家大剧院的常客,她认为这部剧是精品中的精品,“山东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沂蒙精神应该世世代代传下去。”
数不完的红色经典,道不尽的红色故事。有数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共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山东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中,党和军队与人民生死相依、同仇敌忾,逐步形成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鲜明特质的沂蒙精神。而沂蒙精神,也在新时期不断的发展、完善,但“群众”二字一直是沂蒙精神的精髓。
黄定山表示,民族歌剧《沂蒙山》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会产生观众共鸣,“主创人员在不断推敲、反复打磨中实现自我超越,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发扬沂蒙精神的过程。”
正是凭借着沂蒙精神,民族歌剧《沂蒙山》让国家大剧院千余名现场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掌音绕梁。
沂蒙精神唱响新时代奉献赞歌
沂蒙山流淌着红色的基因,跳动着革命的脉搏。《沂蒙山》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讲好沂蒙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我们充分挖掘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故事、革命传统,力图使沂蒙故事和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艺术光晕和时代光彩。”
70多年过去了,正是有了一代一代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接续传承,才孕育形成了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伟大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正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完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前,全中国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一个个“沂蒙精神”来凝聚力量、提供支撑,沂蒙精神正在新时代走向全国、发扬光大,真正的“唱响”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
《沂蒙山》往期剧照。图片来源文旅山东官方微信。
《沂蒙山》往期剧照。图片来源文旅山东官方微信。
据了解,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中央宣传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滚动扶持剧目、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