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种大棚的村民越来越多,图为一农户在卖西葫芦。
十月深秋,后稷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内,韩军看了看温度表,没招呼人放风、调温度,而是打开了手机APP。“棚里装了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手机就能调整温度和湿度。”五年间,韩军的大棚数量增加到了53个,而老家广饶县大王镇后贾村的大棚数量,更是增加到300余个,不少村民纷纷到周边包地种大棚。
放弃一年几十万收入回农村老家种大棚
从化工企业合伙人,到家庭农场负责人、53个大棚的管理者,韩军用了五年时间。
“1998年退伍,之后在东营、广饶等地从事成品油、化工等行业,一直到2014年决定返乡种大棚。”韩军几句话总结了自己此前的工作经历。
韩军的老家在广饶县大王镇后贾村,这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就有人开始种大棚了。“准备干的时候觉得农业尤其是温室大棚效益还算不错,就想着要不自己也试试吧,摸索摸索。”
然而,韩军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认可。“毕竟干化工比干农业挣钱,一年能收入几十万,干熟了也稳定,农业能做成啥样谁也不知道。”之前一起合伙的朋友劝他,“在外边整点啥也行,回来弄这个干啥!”。但韩军还是想试一试,“这俩不一样,农业是个长远的事儿,在做好的情况下,一年的收入也不少。”
韩军想要一次性建22个大棚,来自家人的反对更强烈了,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们。“得投三四百万吧,前几年的积蓄都投进去还不够。”家人劝他考虑清楚,“毕竟没人一次建那么多大棚。”老人们顾虑颇多,不过韩军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想自己趟条路出来。
2014年,韩军投入全部积蓄后,又借了一百多万元,一次性建了22个温室大棚,并注册成立了后稷家庭农场。
虽是老式温室大棚也有自动化的“心”
22个温室大棚,平日里如何管理?“只需要雇人种、收就行,棚外边基本都不用人工了。”韩军回答的颇有些自豪,“最初那些老式棚,一开始也都上了自动化设备”。
在决定开干之前,韩军就对大棚的事儿做了充分地了解和准备,一些大家很少关注的细节,他都会提前考虑到,“就说放风吧,原来都是两个人从棚这头扒拉到那头,花费时间较长,而且等到了另一边,这边都扒开一段时间了,温度差就比较大,而自动化装置随时可以进行收放,并且还能保证两头几乎同时进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刚开始出于“想省点事”的目的,韩军引入了在大棚里用的秸秆还田机。“原来需要把秸秆从大棚里先拉出来,再打碎,过程太过麻烦。”如何直接让秸秆还田,韩军为此四处咨询、上网搜索,“最终在青州找到了这种秸秆还田机,看完使用效果后,便买了一台回来,不仅方便,还提高了土地肥力,并实现了蔬菜增收。”这种秸秆还田机最初只有他和一两户在用,到现在已经在周边全面推广了出去。
去年建成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更是配齐了现代科技设计。“这个棚靠科技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量。”据介绍,这个占地十亩、纵深300米长、东西20来米宽的现代化大棚,仅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和高效水肥一体化项目两项,每年就能节省人工费5万余元,节省水肥6万元,比过去靠传统的人工管理增产达20%。
在这个大棚内,记者看到,地头两侧的竖杆上挂着温度表,根据上边显示的温度,韩军只需打开手机APP,进行适当的调控即可,也可以设置为自动控制模式,系统就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保暖或是通风。此外,地上有两根钢管一样的装置贯穿南北,“这是采摘后运菜的轨道,直接用上边的电动车运到地头,就不需要人工一点点提出来了。”
不断尝试新品种搞农业也讲生意经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花心思,对种植作物的品种,韩军也有自己的考量,“今年种的菜价高了,明年种的肯定少不了,我就少种或者不种。”
在韩军的大棚里,当前主要种植茄子和西葫芦。由于种植茄子需要人工打叉、抹花,成本较高,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也稳定,价格也比较有保障,“再就是茄子结得较大也能卖,万一来不及摘,过上两天,稍大点儿也不要紧。”韩军两手一圈,比划着说。
在关于种啥菜方面,最初的时候韩军也吃过亏。“早几年前,有一棚西红柿都没卖出去,全坏地里了”。当时,韩军接到了一位客户的电话,对方称正在找一些发青、还没熟透的西红柿,由于人手不够,熟了的还摘不过来,就给推了。结果,过了没几天,整棚的柿子都坏了,生的也没人要了,少卖个一二十万元是有的。”
经历过这件事后,韩军开始研究农业上的生意经,“农业讲科技含量、技术细节,也有很多经营上的门道,目光不能光盯着地头,也得看市场”。今年除了种植蔬菜,他还试种了新品种西瓜、小西红柿,“过几天温度合适了,再把葡萄苗种下。”考察了三四年,他发现一种可在4月份左右上市的葡萄,“那时候很多葡萄都是冷库的,不如这个,而且价格也不错,零卖的话一斤能卖到30元钱。”
带动周边大棚种植60多岁老人也在棚里挣钱
后贾村村西,没有名字的生产路两侧,大棚一个接一个。“这两年大棚明显多了,最早村里也就十来个大棚,现在村里已经没有地了,不少人出去包地种大棚,有三百多个吧”。
韩军返乡创业时,村里种大棚的已有不少,不过大都是一家一个,多的种上两个,他们多担心忙不过来或其他原因造成经济损失。在韩军建了22个大棚之后,也有人问他怎么样,但大多数人在观望,直到2017年开始,村里大棚明显多了起来。如今,韩军的大棚种植面积达到330余亩,数量达到53个。
现在种了4个大棚的李小磊,曾在韩军的大棚里帮忙过一段时间,“五六年前种过一个很小的棚,后来停了,在他那儿边干边学。”李小磊说,考虑到投入与回报周期,自己不敢一下上那么多,“看着他那边种的挺好,才开始慢慢的建大棚、扩大面积”。
村里大棚多了,需要的劳动力也多,“现在都雇人,俺们村里是不好找闲人了,忙的时候都得从周边村里找人。”韩军说,村里60来岁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的,都在棚里挣钱,“一天100块钱,忙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两千多三千的收入”。
“不管价格高低,只要不遇到大的灾害,产生大面积的坏果啥的,管理到位的话,一般是亏不了。”在韩军看来,农田里大有可为,也更讲究心思的投入。在他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门口,“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