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以“‘三大国展’齐聚山东共庆新中国70华诞”为主题的山东文艺大讲堂第二期如约而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杭春晓带来题为《1980年代以来的水墨创作——从‘水墨’概念谈起》的讲座,讲座内容极为丰富,杭春晓深入浅出地畅谈了近40年来“水墨创作”发生与发展的线索,将听者带入一个纷繁与复杂的水墨创作世界。讲座结束后,杭春晓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畅谈中国画创作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他眼中好的中国画创作。
中国画创作的问题
非工笔与写意谁强谁弱
杭春晓教授认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作为国家级美术展览会,与水墨画的当代史息息相关,讲座以近40年来的水墨创作为对象,旨在为理解全国美展提供新的视角。
本次大讲堂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主持,山东艺术杂志社主编王之明在讲座结束之后作了精彩点评。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开幕后,不少专家和观众发现,中国画展中工笔画的入选数量不断攀升,水墨写意的作品处于相对弱势,而介于写意、工笔之间的作品逐渐增多。有的专家随即提出中国画创作不要把写意丢失太多,还应把它捡回来,并注重时代需求和审美特点,这才是中国画发展需要紧紧扣住的一个主题。
对于大家普遍讨论的工笔与写意谁强谁弱的问题,杭春晓坦言,把中国画的问题简单地认为是工笔、水墨写意的问题,很有可能会把真实的问题给遮蔽了。“工笔、写意只是一种创作的实现方式,关键是这种方式呈现了什么新的关于艺术的问题、看法,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工笔多写意少,就发展写意。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增强写意创作就能解决的。”
一幅好的中国画
技术上应是高级的
杭春晓认为,一幅好的中国画,首先在技术层面上是高级的,能够衔接中国传统的高级美学趣味,但这种高级不是笔墨技法、题材等形态的高级,而是笔性的高级;其次,好的中国画应该能够解决今天正在发生的艺术史内在的问题,画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去解决本画种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今天中国艺术在面对世界时的问题,要有观念上、哲学思考上的明确针对性,有了这个明确针对性的问题,加上好的视觉修养与美学技术体验,那这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一幅好的中国画要能解决艺术内在的问题,那么这种中国画自然不包括所谓敷衍之作、迎合市场之作。在讲座中,杭春晓还提到了山东中国画收藏市场。
他认为,专业画院的一系列创作资金等支持,加上来源于山东民间强大的收藏力量,以及山东很好的群众基础和艺术环境,支撑了这些年来山东中国画市场的强势发展,让其成为中国艺术市场重镇,但中国画市场收藏者只看创作者名头,忽视作品在艺术历史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能是中国画市场所欠缺的,但这种情况这两年正在发生改变。“什么时候青州、潍坊画廊里的收藏者不再是凭画家头衔买画,而是考量这个画家能在艺术历史的序列中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什么新的方案,从这个角度进行收藏,那么会对中国画的收藏起到功莫大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