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山东省鲁西监狱举办监狱开放日活动暨第十七届育新文化节闭幕式文艺演出,邀请社会各界走进鲁西监狱,全面展现新时代监狱文明执法,来自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委党校、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城郊检察院、市律师协会、市文联、市作协及各媒体代表20余人,零距离了解监狱民警的执法管理及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情况。
职业技能鉴定所
全省监狱系统首家
10月30日下午,在鲁西监狱六监区劳务加工车间内,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上摆满了已经加工完成的服装,一旁的训练场狱内广场上,全体服刑人员正在进行周三教育日的培训,“每周三是教育日,全体服刑人员不参加劳动,进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等培训活动。”鲁西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刘焕诚介绍,六监区的西装加工车间,主要定位于西装和标志服的制作,这条生产线每月可生产上衣1万件,西裤2万件,既发挥了劳动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又提升了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水平,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近年来,鲁西监狱与济宁市人社局合作,与济宁市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在全省监狱系统成立了第一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在这里的服刑人员,通过劳动改造学习一门技艺后,出狱前可进行技能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有了出狱后就业的敲门砖。
目前,鉴定所开展有计算机操作员、服装制作工、焊工等多个工种的中、初级鉴定工作,不仅大大降低了技能培训费用,同时也为促进服刑人员刑释后就业、降低重新犯罪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3年来,监狱已经为3500余名服刑人员进行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
“我们把组织生产劳动作为改造服刑人员的基本手段,同时根据服刑人员地域性市场偏好,开展“订单式培训”,使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选择。”鲁西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马冬鸿说,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获得社会认可的技能证书,更容易获得一份工作,刑释之后也能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降低重新犯罪率,更快地融入社会。
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
“路文化”、“莲文化”、“诚文化”、“桥文化”是鲁西监狱坚持打造的“一区一品”特色监区文化品牌,发挥了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教育改造的攻心治本作用。
“二监区成立于1996年,是监狱最早的押犯监区,文化底蕴浓厚,监区民警把传统儒家思想与服刑人员改造相结合,精心打造了“路文化”教育品牌。”刘焕诚说,“路文化”寓意告诫服刑人员在人生之路上由于好逸恶劳、由于不遵纪守法等,而深陷囹圄,通过把教育改造之路分成反思、规划、学习、成熟四个阶段,重新走上新生之路的过程。每个监室都有和“路文化”体系相契合的路文化名言、路文化标志和“路在脚下,脚踏实地”的路文化理念,对服刑人员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
此外,监狱还联合济宁市新华书店共同成立新岸书屋,打造“书香狱园”文化品牌。为服刑人员配备了涵盖历史、科技等图书3200余册。服刑人员可以办理借阅证借阅图书,也可以购买新书。实现了社会文化资源在监狱里的共享,提高了服刑人员读书的积极性。
当晚,鲁西监狱第十七届育新文化节闭幕式文艺演出上演,服刑人员轮流上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引来阵阵欢呼声。其中,一曲由服刑人员自己谱写的流行歌曲《远方》,唱出了服刑人员对外界的渴望,将演出引向高潮。
“育新文化节是监狱文化育人工程的重要载体,使每名服刑人员在育新大舞台上,在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改造和心灵上的升华。”马冬鸿说,文化节期间,监狱还先后开展了歌咏、演讲比赛,亲情帮教等系列活动,各监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