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中国别无选择 只有崛起

来源:财经麻辣烫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19-12-23 15:44:16

  2019年12月11日,明珠坠落尘埃,WTO上诉机构停摆,这是24年来首次。美国费时两年,终于拔掉了世贸组织的牙齿,世界贸易迎来了最黑暗一天。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张向晨特意挑了一条黑色的领带,这是他夫人专门为他参加别人的葬礼准备的。WTO上诉机构停摆的原因是法官数量不够,这离不开美国的“用心良苦”。世贸组织的上诉法庭常设7位大法官,至少需要3位大法官才能开展工作。大法官任期4年,新法官必须获得164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两年来,美国一连投了30多次反对票,四位新法官没有一位可以顺利到任。到了12月11日,除了中国籍法官赵宏,另两位美国籍和印度籍的大法官任期届满。因为法官数量不够,上诉机构陷入瘫痪。美国不退群,而是对着法官轮换机制大展拳脚,看来是要绕过世贸组织,直接跟其他经济体玩关税游戏了。

  这个时候读任泽平与罗志恒著的《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特别有启发。

  大萧条贸易战,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是贸易战的武林盟主,多次大战,至今无一失手。

  有代表性的第一场贸易战,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施加自1830年以来100年内美国最高关税,美国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签署请愿书抵制,英国、加拿大等23个贸易伙伴国表示强烈抗议,美国总统胡佛还是签了字。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率先反击,加征报复性关税,英、法、德参加贸易战,国际贸易体系全面崩溃。结局是,1929-1934年,全球出口贸易减少约66%,英德法GDP均下滑,失业率迅速攀升,特别是德国,GDP下降16.5%,失业率攀升43.8%,持续的经济萧条刺激独裁主义、军国主义崛起,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日贸易战,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有代表性的第二场贸易战,是美日贸易战。美日贸易站的本质是大国经济争霸,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贸易战只是幌子,对中国特别具有借鉴意义。这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持续至90年代初期的大战,涉及了贸易战、金融战、经济战、科技战。先是伴随着日本产业升级在六大行业: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通信、半导体依次展开。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日本节节让步。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后贸易战升级到金融战、经济战。结局是历时30多年,日本货币放水,金融战败,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与美国的GDP之比从1985年的32%降低至2017年的25%,日本人均GDP1987年超过美国,2017年降至美国的64.6%,美国成功压制日本崛起。

  从历史上看,当前的中美关系类似20世纪80年代美日关系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关系,属于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的天然压制。中日相似之处:第一,中国的金融与房地产业占GDP比重类似80年代的日本,14.4%,略低于日本80年代的16.8%,均处于绝对价格的高水平。第二,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信心膨胀,2018年中美GDP之比为66%,寻求“中国模式”类似于日本当年总结“日本模式”。第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日本80年代提出“雁行发展”模式。第四,中国当前的高杠杆、违约潮可能引发的不良债权与日本当时相似。第五,冲突原因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挑战了美国经济霸权。

  中日不同的地方是:第一,中国市场比日本大,对美国的制约更强。第二,中美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美日贸易战期间产业的直接竞争。第三,中国的主权和宏观调控政策独立,而非日美间的政治从属依赖关系。第四,当前较80年代存在更加有效的多边协调机制。第五,日本的过剩产能和不良债权迟迟得不到处理,中国已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美苏争霸,苏联解体

  有代表性的第三场大战,是美苏争霸,美国发动了旨在拖垮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贸易战主要领域在粮食和能源,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服从于美苏全球争霸的需要。美苏冷战长达40余年,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结束。2018年俄罗斯GDP为1.65亿元,占全球GDP的比例仅1.9%,约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

  从美苏争霸看,中美短期内不会发生冷战,主要原因:一是中美经济高度依赖和融合;二是以美国为参照系,当前中国经济的相对实力高于苏联,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短期内,美国难以通过冷战的方式拖垮中国经济;三是中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相对弱于美苏。

  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

  自2018年7月6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方的战略意图和底牌暴露得愈发明显,其目标显然不是缩减贸易逆差那么简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因为当前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较大的领域主要是机电、音像制品、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等中低端制造,而美方的要价清单并非对上述领域加征关税,而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

  200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潜在竞争者”,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于2010、2012年先后提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自2017年1月就任总统至2019年1月,塔朗普频繁更换内阁,白宫高层人员已达42人,就任第一年白宫官员变动率高达34%,特朗普内阁成员已基本换成对华鹰派。2018年将中国首次定位为“战略性竞争对手”。

  部分美方人士认为,中国是政治上的威权主义、经济上的国家资本主义、贸易上的重商主义、国际关系上的新扩张主义,是对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的全面挑战。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挑战美国经济霸权,中国进军高科技挑战美国高科技垄断地位,中国重商主义挑战美国贸易规则,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挑战美国地缘政治,中国发展模式挑战美国意识形态和西方文明。

  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从狭义到广义有四个层次:缩减贸易逆差、实现公平贸易的结构性改革、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

  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新兴大国与在位霸权国家的关系模式问题,是选择韬晦孤立、竞争对抗还是合作追随。中国需要在美国回归到本国利益优先的霸权思维大背景下,梳理并宣扬一种对全世界人民具有广泛吸引力的美好愿景和先进文明;在美国回归贸易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以更加开放大气的姿态走向世界;在美国四面开战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入地建立与东南亚、欧洲、日韩、中亚等的自由贸易体系以实现合作共赢。美国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而是自己,是如何解决民粹主义、过度消费模式、贫富差距太大、特里芬难题等。中国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近代以来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对抗一共发生过16次,其中仅有4次免于战争,其余12次都是以战争决出胜负。这12次中,有两次并非全球领域的争夺,分别是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为海上贸易主导权的争夺,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法与德国对欧洲领导权的争夺;另外两次分别是20世纪中期英国让出世界领导权给美国,以及美苏冷战争霸。

  核时代到来以后,世界大国间相互自杀式的战争已不太可能,取而代之以“经济战”为主,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能源资源、区域组织、地缘政治等领域广泛开展角逐。全球经济霸权的争夺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锦标赛。海权时代英国对西班牙海上霸权挑战成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全球经济霸权的挑战失败;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英国全球经济霸权挑战成功;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对美国全球经济霸权挑战失败。

  因此,中美贸易摩擦只有两种结局,中国要么被遏制,要么伟大崛起。我们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被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牵制。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