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看看邯郸脱贫攻坚成绩单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19-10-20 19:07:12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张红军)昨日上午,记者从邯郸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10·17扶贫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以来的5年间,邯郸减贫34.5万人,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截至去年底已有491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上半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邯郸市脱贫进程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

  产业、就业扶贫让“穷人”可支配收入持续高涨

  “自从去年拿了电工证,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呢!”昨日,大名县升斗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殷海奇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本身无一技之长的他贫寒无依,在得到免费培训就近工作后,人生轨迹一举改变。

  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广平县贫困户宁来书同样在得到免费技能培训后,贷款开了修车铺,不仅还清了贷款,每月还有盈余,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在脱贫攻坚战中,邯郸以乡镇(街道)为主体,以村(社区)为单位,按照“逐户登记、精确录入、逐级上报”的要求,对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力求做到按需培训。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120889人,已就业79994人,占比66.2%。

  “今年上半年,肥乡区、大名县、广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5%、12.4%、11.2%,魏县、馆陶县、鸡泽县均增长11.3%,6个县(区)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9.5%)。”市扶贫办副调研员张桐林表示,贫困户增收除了就业扶贫,还靠产业扶贫。全市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特色种养产业不断壮大,6个贫困县(区)蔬菜、中药材、食用菌面积分别达到91万亩、4.8万亩、1.2万亩;肉牛、肉羊、蛋鸡存栏分别达到9万头、91万只、2700万只,生猪出栏量达到119万头。

  引导和支持具有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贫困村、非贫困村发展民俗风情、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今年以来乡村旅游共接待20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50多亿元,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增收。

  在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全覆盖基础上,逐步完善村级网点生活缴费、物流配送、金融助农存取款等服务功能,推动魏县鸭梨、大名香油等20多款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解决了群众农特产品卖难、卖贱、卖慢问题,网络零售达到8.1亿元。

  光伏产业进一步扩大,全市共建设光伏村级电站183个,带动户数7920户;集中式电站2个,带动户数2002户。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增长,6个贫困县(区)培育龙头企业195家,股份合作组织1264家,合作社2261家,家庭农场850家。村级扶贫微工厂异军突起,目前,全市已建成595个扶贫微工厂,覆盖393个贫困村,共带动就业4万人,其中1.5万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目前,市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得到解决。”邯郸市扶贫办规划统计处处长胡波介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今年以来,全市资助贫困学生23.58万人次、1.86亿元,其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率达到100%;从秋季学期开始在邯郸市14个县(市、区)农村小学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45.5万名农村小学生受益。

  今年以来,对14.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结算3.79亿元,对21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结算1494万元,贫困人口享受“一站式结算”1.05亿元,医疗救助3194万元;全市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7.18万人次,慢病签约随访率100%,大病专项救治率100%,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为5.2%。

  2019-2020年度实施危房改造的105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竣工,标志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零危房”;在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省级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资金0.7亿元,涉及魏县、大名、广平、肥乡、鸡泽、馆陶等县区,巩固提升10万人饮水安全,同时加快山区农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截至8月底,省级以上资金完成投资3500万元,涉县、武安等自筹资金,完成2万人的提升改造工程。

  5年间减贫34.5万人

  邯郸市2014年开始进行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全市共有6个贫困县,535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2014年以来的5年间减贫34.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1%降至2018年的0.8%。2017年魏县、广平县、馆陶县、鸡泽县、肥乡区5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大名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底已有491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减少到了40366人。今年计划剩余的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3.2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上半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近年来,邯郸市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主要途径,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个落实”,确保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坚定信心,凝神聚力,健全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大打脱贫攻坚战,全市脱贫进程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

  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看:邯郸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8年,大名县、魏县、肥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1%、12.2%、13.7%,广平县、馆陶县、鸡泽县均增长12.1%,6个县(区)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8.8%)。从贫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看,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极大完善。

  精准防贫筑起贫困发生“截流闸”

  近年来,邯郸市在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率先在全国建立精准防贫机制,从源头上建起了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有效控制了贫困增量。

  据邯郸市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张向前介绍,2017年初,市委书记高宏志创造性地提出:“未贫要防”。目前,全市已经形成“基金救助、就业援助、社保兜底、专人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精准防贫机制。

  “精准防贫基金”重点关注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户和致贫风险较高的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聚焦因病、因学、因灾三个致贫返贫突出因素,设定救助对象最高收入线和最低支出线,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医疗、教育、灾害特别救助,防止他们因支出负担过重而返贫或致贫。就业援助就是对防贫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后,如果因病因残等劳动能力减弱的,开发一些轻体力工作岗位安排就业,或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防止其因收入减少而致贫返贫。社保兜底把建档立卡脱贫户和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中靠家庭供养的重残、重病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四类人员”参照“单人户”的标准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防贫。专人帮扶就是对防贫救助对象明确一个帮扶联系人,针对防贫救助对象家庭“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发现问题随时帮助解决,确保现行国家标准下不产生新的贫困户。

  2018年全面实施精准防贫以来,全市共救助2491户2627.86万元。其中,2018年救助1538户1515.61万元;今年以来救助953户1112.25万元。2018年全市返贫只有6户20人,返贫人口比2016年降低99.1%,有18个县(市、区)返贫人口均为零。

  2019年以来全市非贫户没有一户致贫,脱贫户没有一户返贫,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颖信心满怀地说:“据预测,今年致贫返贫人口有望归零。”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