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涉县程计堂夫妇:咱给青山当“保姆”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0-03-17 17:27:40

  

程计堂张翠兰夫妇正在巡查。 冯晓广摄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周金立 通讯员冯晓广 李东旭)“看,这是野猪的脚印!”指着路边的印痕,程计堂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在他们的管护下,山绿了,林密了,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来此“安居乐业”了,这让程计堂、张翠兰夫妇很自豪。

  太行山深处,涉县井店镇蟒张沟,山陡如削,脚下乱石大如碾盘,小如鹅卵。3月16日早7时,记者跟随程计堂夫妇巡山,深一脚浅一脚,身子趔趔趄趄。

  孤单、艰辛、危险、劳累是守山护林工作的主色调。每天巡查13个山头,走20多公里山路,防火灾、防盗伐、修隔离带……因一句“再苦再难,我来守山看林”的承诺,夫妇二人将这样的日子整整“复印”了30年。

  “再苦再难,这山我来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当地兴起造林运动,蟒张沟作为重点区域逐渐发展成颇有规模的林场。然而,由于地处偏僻,无专人看护,山火时有发生,加之当时村民普遍环保及法纪意识不够,进山盗采盗伐愈演愈烈,一座座郁郁葱葱的青山成了树少草稀的“癞痢头”。

  1990年6月1日,38岁的程计堂和同村的5条汉子,应聘当上镇里的护林员,来到蟒张沟。

  当时沟里的环境是啥样?“五间伸手及顶的破旧土坯房,夜里进屋靠煤油灯、手电筒。平时吃水靠蓄积雨水,冬天靠融化山上的积雪,连听个收音机都没信号。”

  没过半年,守山的护林员相继走了5个,理由只一条——“放着山下的舒坦日子不过,凭啥我们要过‘原始人’的苦生活?”

  “火烤一时暖,风吹彻骨寒”,赭黄色的大山上满目荒芜。是走,是留?程计堂也颇为踌躇。

  “老程,绿水青山才能养活咱山里人啊。”时任镇党委书记的赵玉堂劝说,“这里是很苦,但如没人看守环境会变得更差。”

  程计堂知道当地有一首民谣:“荒山秃岭和尚头,雨季洪水遍地流。旱涝风暴年年见,十年九灾百年愁。”正因为当地穷山恶水,群众的生活才顿顿玉米面窝头,日子过得苦哇。

  “您放心,赵书记,再苦再难,这山我来守!”程计堂郑重承诺。

  承诺的话好说,但践诺的事难做。守山护林是艰难的,但最难的时光要数大雪封山的日子。“五锅雪才能熬半锅水,靠化雪度日一连吃过40多天!”程计堂流着泪说,“护林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熬过来的”。

  看着老程一人吃住在山上,妻子张翠兰白天去林区给他打下手,晚上回家照顾孩子。1995年,她干脆搬到林区,留下孩子在村里“青蛙带蝌蚪”——姐姐程莉英看护着两个弟弟。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6年夏季,雨水暴增,原本简陋不堪的土坯房在山洪中摇摇欲坠,随时有坍塌危险,夫妻俩只能卷起铺盖卷和自家养殖的黄牛做伴,一起蜷缩在一个山洞里过活。

  “做了守山的承诺,我就要担起这个责,把这片林守好护好,不能让人说我言而无信。”程计堂说。

  “这山里的树,就是我的娃!”

  按照当地习俗,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为这事,程计堂没少被妹妹责怪,原因是他守山30年,没有给父亲上过一次坟,没有烧过一次纸。

  祭祖时节,程计堂、张翠兰夫妇往往是一大早就来到唯一能进山的路口,摆上从山里采来的果品,冲着东南8公里外父母亲坟墓的方向一鞠躬、三叩首,“不是儿子不孝,现在正是山火高发期,儿子离开不得啊!不是不给您送钱花(烧冥币),如果我送了,咋能去阻止别人啊!”

  13个山头,2600多亩苍翠的松柏郁郁葱葱,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一日日一年年,眼看着小树长成了大树,这是程计堂夫妇最开心的事。巡山路上,几乎每棵树老程两口子都修剪过枝桠,在他们眼里,“这树早已成了自己的娃”。

  守山护林,管护为要。防止山火蔓延,关键的是建好隔离带,从守山第一天起,他们就把功夫下到了修建隔离带上,甚至还搭上原来开矿挣来的几万元钱。如今,环绕林场的隔离带越来越宽,越来越长,从最初的二三米到如今的七八米,如今沿隔离带绕行一圈需要4个多小时。30年来,周边的山坡也曾发生过数次火情,但老程夫妇修的隔离带发挥了大作用,确保2600多亩山林安然无恙。

  生态变好了,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也越聚越多。对此,老程很高兴。

  但这些“邻居”并不好相处,老程种的玉米、红薯经常被野猪翻个稀巴烂。家犬护主,见状总是扑上前争斗一番。老程说,他先后养了18条狗,如今已“壮烈”了17条。“一猪二熊三老虎”,心里不害怕是假的,但再怕守山护林的日子也得过。久而久之,老程两口子也总结出了经验:碰上了,千万别跑,各走各的反而相安无事。动物怕光,拿手电筒一照,就都跑掉了。

  在心中,林最重。去年9月份,老程家喜添孙子。张翠兰去二儿子处照顾月子,但刚住了二十来天就有些坐立不安,她的心在山里啊。儿媳妇笑着调侃,“看看,这林子比孙子都重要啊”。

  “百年后,俺俩继续守林子!”

  山凹里,百年老核桃树下,柴门内犬吠声声。三间改建的红砖平房,就是程计堂夫妻俩的家,这也是蟒张沟林区的唯一住户。屋内家具很简陋,最抢眼的是屋门当墙摆放的“防火护林先进个人”“先进护林员”等一本本红皮烫金荣誉证书。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往林场的路如今已加宽硬化,新打了水井,还装上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青山是处即为家。夫妻俩把房子周边的空地整理出来,种上了玉米、花生、油菜等,过上了“桃源”般的自给自足生活。“这些都是自种的,我们吃的都是健康、绿色食品。”张翠兰笑言。

  30年,在大山里行走,这大山、这绿林,就是他们的世界。前几年,一位邻村村民要建新房,到林区砍树,正好被巡山的程计堂发现,他抓住不放,硬是“逼”这位村民把砍伐的树木还回林场,又补栽了树苗,才算了事。就是近亲属,他也是时常“丑话”相告,“都是自家人,没事谁也不能去林场乱走动,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一诺千金,老程用认真、踏实品格树起了口碑。距离林场最近的庙峧村村民张木魁是一名退休工人,他经常到林场帮着程计堂上山打隔离带。“这儿条件差,遭了不少罪,一般人坚持不下来。”谈起夫妻俩,张木魁一个劲儿地竖着大拇指称赞,“要不是计堂,这片林子只怕早就没了!”“老程守山护林坚持了30年,他用自己的全部保卫了林区的安全,这就是他的最大贡献!”井店镇主管林业的负责人康二江说。

  随老程夫妇巡山,只见浓密的树枝遮住了天空,树底下是软绵绵的松针土,籽落于上,每年都会萌出新芽,林子越来越密,已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山上山下,是两个天地。如今,山下程计堂老家所在的台北村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年收入已达8400元,1006户人家有三分之一买了汽车、三分之二的家庭建了楼房。守山护林半辈子,老程一家每年的护林津贴全加上仅有12800元。在山上沐风栉雨不说,老两口出山赶集买个油盐要走上30多里山路。

  雨季山陡路滑,巡山路上一脚没踩稳曾滚过坡;冬天用枯枝叶烧“土暖气”,曾经被烟熏昏过……程计堂今年68岁,张翠兰今年65岁,说起过去看山护林的苦,两口子一齐流泪。事业有成的三个子女一次次要接他们到城里享福,两口子一次次摇头说不。

  老程很欣慰。受他们影响,大女儿程莉英和二儿子程天亮也从事了绿化工程行业。程天亮说:“父母养育了大山,也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像父母一样当好播绿人和护绿人。”

  春风和煦,山脚下梨树、杏树含苞待放。“俺俩这辈子最爱绿水青山,你看,这些果树都是我们自己嫁接的,每年结果甜得很嘞。”老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俺两口商量好了,死后就埋在这儿,我坟头栽棵松树,老伴坟头栽棵柏树,俺俩还在这儿守林子”。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