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高深深向记者介绍加装的变压器驻村干部高深深向记者介绍加装的变压器。
驻村干部高深深叮嘱脱贫户李巧爱按时吃药。
过去的泥土路变成了今天的硬化水泥路。
“以前,我们守着几亩地,靠种小麦和玉米过日子。在地里刨挖,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如今,家门口通了硬化水泥路,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天然气,这样的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名县西未庄乡李未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争,自从退伍后,一直呆在村里,谈起身边的变化,这位67岁的老人脸上满是笑容……
村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的变化,来自邯山区驻大名县西未庄乡李未后村扶贫工作队的三名队员——陈德帅、汪宗杨、高深深的努力。这是一个年轻的队伍,年龄最长者是队长陈德帅,只有42岁;年龄最小者是队员高深深,才29岁,是个90后。
2018年3月,邯山区区委安排三人到李未后村任驻村干部。为了更快进入角色,高深深时刻将《大名县精准扶贫手册》和《政策口袋书》装在身上,在扶贫工作中,边干边学。2年多的时光里,穿坏球鞋5双,凭着年轻人的冲劲,他和队友帮助村“两委”提振面貌,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跑办群众难事,带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请缨扶贫
出生于1990年的高深深,2013年大学毕业,先后在邯山区城管局、团委工作。2017年12月,单位下发了《关于选拔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通知》,考虑到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更好诠释青春价值,高深深主动报名,向单位主要领导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和决心,最终如愿成为一名肩负伟业重担的扶贫工作队员。
今年7月13日,烈日灼灼,在李未后村一片错落有致的玉米地间,记者见到了高深深。只见他高瘦的个子,戴着宽边眼镜,脚蹬一双多处磨破口、布满灰尘、已看不出本色的运动鞋,说话斯斯文文,俨然一位乡村教师的模样。然而,一谈起农事,他却滔滔不绝,“这个村有耕地1404亩,是个传统农业村,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现在收庄稼省劲了,收割机往地里溜一圈,直接脱粒装袋,我小时候下地干活,可都是人工……”
“我小时候,陪着奶奶在农村长大。”高深深说,“这份乡愁,让我对农村有种说不出的厚爱。”走在水泥面的村道上,高深深表示,正是这份乡愁与厚爱,坚定了他扎根乡村做贡献的决心!
“说干就真干”
2018年3月12日,扶贫驻村工作队来到李未后村。村干部临时把他们安排在村南一处老宅院里。多年没有烟火气,那里早已是满院子荒草,四壁漏风,一片破旧景象。为了预防感冒,高深深买了一大包板蓝根,存放到床头柜里。睡到半夜,就听柜子里“吱吱”作响,他打开柜抽屉一看,几只大老鼠落荒而逃。“这还不算什么,一次上厕所,我还遇到了一条大花蛇挡道。”回忆往事,高深深“呵呵”笑了起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天刚蒙蒙亮,高深深跟着队长陈德帅和队友汪宗杨来到村委会,向村干部了解村情,走访入户。在工作中,他们逐步发现村里一些积弊。“党员活动室,几个板凳一张桌,几张年代久远的宣传画歪歪扭扭挂在墙角。”高深深说,他“进场”后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给村里建个像样的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
“多少年了都这样,你个娃娃,说建就能建?”村干部们面面相觑,有些不信。“说干就真干”,高深深和队长陈德帅从邯山区商务局争取到了资金。眼看着崭新的桌椅板凳、电脑、视频会议设备等,一件件摆进修葺一新的会议室,村干部啧啧称奇。
“想干事,人心必须齐。”工作队和村干部定规矩,要求每次开会学习,讲党的政策,或走访入户,大家必须到场……一段时间下来,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以一起坐下来商定村里的大事小情了。
用行动改变“老印象”
在日常工作中,高深深也曾被质疑。“这么年轻,说不定干几天就走了,他能带领我们过好日子吗?”这是很多“90后”扶贫干部在农村基层所普遍面临的质疑。
“年纪轻,无经验,养尊处优,干不成什么大事”,这些标签都理所应当地贴在了“90后”干部身上。高深深也不例外,他向记者讲述了在李未后村走访入户中的尴尬事。
67岁的退伍军人李争,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常年卧床,是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户。时代都进入了21世纪,李争依然住在祖辈留下的土坯房里。“老李,按照扶贫政策,我们将你家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高深深兴冲冲地跑到李争家,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然而,令高深深感到意外的是,李争一口回绝。“这房子我住得有感情,不用你们管。”老人的话说得有些刺心,但李争不往心上放,一次次上门给老人讲政策。特别是2018年夏季的一场大雨,改变了老人对这个90后干部的看法。
那天半夜,阵雨忽至,正在村驻地休息的高深深猛然惊醒,他披上衣服,就往李争家里跑。这时,李争正捂着被子,坐在床头,看着从屋顶渗进来的雨滴,唉声叹气。高深深马上找来盆和碗,放到屋内滴水处的下面。“你看,这房子还能住吗?”高深深陪着老人待了很久。“听你的,我搬!”李争老人握住高深深的手,激动得泣不成声。
“屋里有空调、冰箱,还通上了天然气,冬天还能取暖。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这好房子呀!多亏了工作队的小伙子,还给我添置了家具。”7月13日上午,李争老人带领记者参观自家的新房,指着厕所旁的残墙说,“我在这样的土坯房里住了五十多年,漏雨漏得都不能住了。”
据高深深介绍,刚开始入户走访,他还遇到过村民放狗吓人、在门口装大锁伪装不在家的假象等各种情况。然而,两年多时间,高深深用实际行动,一一化解了村民的质疑,改变着他们对年轻人的“老印象”。
为村民排忧解难
“不把我们当外人,干事带着真感情”,村民和贫困户认准了这个“90后”的小伙子是他们的主心骨,纷纷找上门,向他请教扶贫政策,诉说自家难事。为此,工作队召开群众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摸清大家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难事到底是什么。很快,“村北农用灌溉变压器容量小,浇地还得排号等待”“村内街道下雨积水出行难”这俩事儿,成了村民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难题一个一个来解决!”在队长陈德帅带领下,高深深多次到大名县电力公司和西未庄乡供电所找主管领导协调解决。高深深曾记得,那是2018年夏季的一天,烈日炎炎,他们扶贫队三人和村支书李星,早晨8时到大名县供电公司找主管领导,结果不巧,主管领导都在开会。他们就一直等到中午12时许。刚散会的县电力公司主管领导,听明白了4人的来意,格外感动,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帮他们申请到两台大功率变压器。
2018年的8月,对李未后村的村民来说,是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月份,从此,他们村告别浇地需要排号等待的历史。“当时,随着清凉凉的井水流进干渴的农田,村民都高兴地拍起手来!”高深深说。
“第二项工作是修路,这需要不少资金支持,资历不深的年轻人行吗?”面对质疑,高深深不信邪,凭他对中央、省、市扶贫政策的谙熟于胸,帮助队长制定方案、跑项目,向上级部门申请到小街巷硬化资金46万元,对村里的47条小街巷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约4550多平方米;还申请到道路硬化扶贫项目专用资金9万元,修建了通往邻村的4米宽道路;申请到交通部门扶贫资金,硬化了400米长5米宽的村主要街道,解决了村内街道下雨积水和村民出行难问题;新安装路灯16盏,建成集体光伏发电420千瓦伏项目一个,对全村基础设施面貌进行了提升,改善了李未后村的人居环境。同时,他们工作队帮助村里实施了4户危房改造,使村里6个建档立卡户入股鑫牛养殖产业项目。在高深深所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努力下,目前,李未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25人,已全部脱贫。
记者刘昆/文 郝群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