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绝知”于暑假之时“躬行”在田野之间 邯郸高校大学生的别样假期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0-08-12 15:58:05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刘昆 实习生段彧)烈日炎炎,在曲周第四疃镇王庄村的农田里,秆壮叶阔的玉米连成片,微风吹过,绿海摇曳,带着丰收的味道。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叶松林正和农民讨论着无人机喷药、机械化作业等问题。他于2018年秋进驻王庄科技小院,研究和推广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和智慧农业技术,今年是他在这里度过的第二个暑假。

  田间地头做科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粮食要保丰收,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至关重要,有些技术实验必须在现场做。”8月10日,叶松林告诉记者,“每天上午,我都带着工具到试验田,查看玉米生长情况;下午做测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线上和导师探讨玉米生长与施肥的问题,有村民打来求助电话,我还要到他们的田间查看情况,现场讲解当前的注意事项,挺忙碌的。”正当记者想和叶松林深入交谈时,他抱歉地打断了采访,说有农户的玉米出现问题,需要马上处理。

  11日中午,天气晴朗,叶松林利用午休时间到村里的理发馆理发。在这段短暂的休闲时光,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到王庄科技小院的心路历程。

  2018年6月,来自河南的叶松林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自愿报名参加科技小院培训。从北京的校园走进曲周县的王庄科技小院,叶松林印象最深的就是院子白墙上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这个科技小院与曲周渊源颇深。上世纪70年代,曲周王庄村村民把农大院士请来改土治碱;2010年,农大师生来到村里建立了科技小院。作为新一批的入驻成员,叶松林说,刚来时没有想到农业技术推广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去年夏季玉米播种时出的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那个夏天,叶松林给村里引进了一台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可头天播种就出事了。晌午,他刚从田间回到小院坐下来休息,就听村民王大爷喊:“松林,快点去看看吧,你那个播种机不行!”叶松林赶紧来到地头,发现设计好参数的播种机直接“抛锚”了。为什么新技术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还不如普通播种机?叶松林赶紧请教导师,起早贪黑努力,终于攻克技术屏障,实现试验田的播种机械化。

  技术难题解决,降低了农户种地成本,农民本该高兴,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叶松林的意料。“是来夺我们饭碗吗?”一部分靠手工收割庄稼挣钱的农民认为,农业的全程机械化,将影响他们收入。“那时,我每天打电话和农民沟通协调超过5个小时,再加上小院的其它工作都在同步推进,我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天晚上实在忍不住了,他向导师求救。导师帮他分析情况。很快,叶松林改变了收割计划,以合作社机械化作业为主,农户手工为辅,既做好科研测试,又照顾到各方利益。

  叶松林说,“到了农村,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三农’问题,这是在实验室学不到的知识。技术下乡的时候,总会遇到乡土社会固有关系影响,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平衡,这是每个技术推广人需要格外注意的。”

  在王庄科技小院里,叶松林并不是“单打独斗”。如今,他和住小院的5名同学,正在北京导师的指导下,一起协作,服务当地农民。“农田喷洒农药太多,会带来污染,还不利于后期管理,影响庄稼品质。”叶松林说,他想到了无人机喷药防虫害技术。曲周农业局很支持他的想法,赞助了一架植保无人机。新奇的无人机吸引了农民的注意,他们纷纷要求学习无人机技术。经过科技小院6个人的努力,如今,农业植保无人机成为曲周田野上空最美的“舞者”,起飞、前进、悬停、降落一气呵成,一天内可以完成对上千亩田地的喷洒作业。

  不久前,雷沃重工的负责人来到王庄科技小院,和这些驻村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谈智慧农业合作项目。由企业提供智能管理平台和机械装备、县农业局负责安装北斗卫星导航基站和智能终端。叶松林说,明年,该项目将以王庄村为主,向周边村辐射,以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依靠高产高效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推动乡村大发展。

  “连着两个暑假都是在农村度过的,经常和庄稼打交道,整个人都晒黑不少。但能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很有收获。”叶松林笑着说。

  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了解到,目前该校在曲周设立8个科技小院,结合不同区域的种植、养殖特点,派驻不同专业研究生21名。今年暑期,他们结合自身研究课题,在智慧农机、特色种养、粮食高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推广。

  后池村里种果树

  今年暑假,河北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暴钊辰和导师、同学来到涉县后池村的科技小院,研究农产品的高效栽培。“我主要从事果树嫁接、病虫害防治、果树的高效栽培管理等技术工作。”暴钊辰说,“初来农村,感觉既新奇又激动,能把课堂上学到的果树学知识用到生产实践,真的很有成就感!”

  在后池村学习期间,暴钊辰向农民们详细讲解了当季葡萄、苹果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带去了优良的桃树品种接穗,对夏季桃树品种嫁接技术也进行了示范和指导,同时对当地存在的丰富中草药资源进行了鉴定和挖掘。为了能让农民认可新知识、新方法、新品种、新肥料,暴钊辰边学边干,把各种农技资料里面的精华部分组合在了一起,经常带着这些资料往村民家里跑,对种植果树的农民进行免费科技培训。关键技术环节,怕农民听不懂,他就用最通俗的“白话”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除此之外,暴钊辰和同学还主动与学校联系,在村里建立了科技服务队。作为一名科技推广人,他经常和后池村的农民在果园里讨论种植、嫁接等问题。

  “与去年不同的是,我们今年增加了线上服务方式。”暴钊辰说,村民种植的果树出现病虫害,而我们和导师不在现场,农民只要在“科技小院微信群”里“点单”,我们就会在线上解答,如果是“疑难杂症”,我们还会请导师帮忙指导。

  “导师的指导、我们的知识,加上农民的经验,种果树成了农民的致富路。”暴钊辰感慨,“从经济落后的穷山村到现在的‘明星村’,后池村变化真大!”

  记者从河北工程大学了解到,该校先后组织师生20余人,分别前往邯郸“涉县后池村科技小院”“肥乡区康源科技小院”“鸡泽辣椒小镇科技小院”“魏县郑二庄科技小院”和“滏东园区科技小院”开展科技服务。

  体验职业“角色扮演”

  “坚守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重复几千遍几万遍,一样的了不起。”邯郸学院的大学生郭洋洋说,她这个暑假来到临漳县委巡察办,扮演起机关的“公务员”。最初的工作是整理档案,看似工作简单,但面对众多的文件,郭洋洋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慢慢适应,每天的实习生活过得忙碌却又充实。“在这里,我终于弄清了通知、报告、请示和函的区别,这是书本上很难学懂的知识。”郭洋洋笑着说。为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她在空闲之余大量阅读各类党刊党报,重点学习新出台的大政方针和发生的时事新闻。郭洋洋认为,这不仅能让她正确把握机关的最新工作动态,同时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政治素养。

  河北大学新闻系的大学生于仪铭想借暑假机会去报社实习,锻炼一下自己,最终选择到邯郸日报社当一名实习生。当天下午,她就和记者们去采访了邯郸市红十字勇者救援队。采访下来,她感触颇深,既敬佩救援队叔叔们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奉献精神,又感到记者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工作,需要扎根基层,贴近民生。

  在报社,于仪铭的主要任务是接热线和陪记者一起去采访。近两个月时间,于仪铭感觉能力的提升是很显著的。作为文科生,过去最令她苦恼的“心里有话,手上写不出来”的感觉消失了。于仪铭说,“真心感谢报社的每一位记者,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也为我进一步接触社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近日,在团市委带领下,大学生闫雯雯和陈峥来到市图书馆,负责收集整理少先队队史馆的所有现存资料和场馆布置。闫雯雯说:“在职业体验中学历史,印象深刻。”负责参与设计场馆布展工作的陈峥说:“家乡有这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留学生,我会将家乡的历史文化带到国外的课堂,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去。”

  7月21日,丛台区扶贫办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详细阅读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档案和扶贫手册,学习和熟悉全市的扶贫工作,随后,将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各个乡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进行沟通交流,对村民提出的各种扶贫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了解家乡变化、关心家乡发展,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这个暑假,我市的20个县(市)区共组织了536名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踊跃投身邯郸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