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孟令卫)2020年上半年,邯郸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增长3.5%;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硬化面积3407.1万平方米,新增硬化小街巷144.6万条;1-8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3.87万人,实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2.85万人;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21.6万座,总普及率达到75.86%……
近年来,邯郸坚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根本,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域推进农村街巷硬化,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
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邯郸坚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今年上半年,邯郸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同比增长3.5%。
调整农业结构促增收。全市建设了两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鸡泽辣椒、武安小米等8大产业已成长壮大为优势特色产业,各类绿色高效优质特色产业面积达到450万亩。邯郸“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15个,建成达到农业农村部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1093个。今年,邯郸完成省定调减52万亩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目标任务,围绕特色粮油、特色蔬菜、特色中药材、优质梨、优势畜禽、奶类等6大产业,重点打造大名花生、肥乡番茄两个5万亩示范区,打造5个万亩示范带、50个千亩以上示范方。
建设农业园区促增收。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规划总面积153.7万亩,园区总产值354.5亿元,辐射带动120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据统计,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邯郸市经开区滏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引进总投资26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8个,年综合产值85亿元。
培育龙头企业促增收。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7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96家,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32.5亿元,增长0.93%。去年以来,全市先后引进牧原、唐人神、双胞胎、新希望等4家上市规模企业在邯郸投资建厂,带动大批农户搞养殖,拓宽收入途径。据统计,全市养殖业共带动农户27084人,人均年增收11261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增收。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528万亩、玉米47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8万亩。2020年,邯郸预计投入5.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项目区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00万公斤,实现农民增收1.2亿元。上半年,邯郸共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2.24万亩,累计建成42.365万亩,占年度总任务的98%;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7.48万亩,占年度总任务的99%。
培育特色品牌促增收。全市共培育武安小米、永年蔬菜、鸡泽辣椒等10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五得利面粉、华裕科技、企美科技等9个省级企业品牌,培育了17件涉农中国驰名商标。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2.85万人
省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显示,截至8月底,邯郸实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2.85万人,其中县域内就业66.77万人。
为切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邯郸先后制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稳定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形势下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帮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群就业。在具体工作措施上,邯郸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引导有序外出就业,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目前,邯郸农民工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邯郸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网等多种网络媒介,共组织招聘会32场,招聘单位1663家,提供岗位6.25万,7.61万名求职者进行了网站登录和对接,达成就业意愿并上岗5751人。邯郸依托人社部“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系统”,对自行录入系统的需要协助返岗的农民工1110人,逐人进行电话联系,确保当天联系到位率达100%。邯郸累计发送农民工包车共93趟次,发送农民工共2739人。
根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的动态跟踪服务显示,截至目前,邯郸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72887人,占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6.78%;公益岗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22471人;市内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务工1084人,带动贫困人口34375人。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人数163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745人。截至8月底,邯郸农村户籍劳动者参加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9459人次,达到以技能提升促进就业的良好效果。
新增硬化小街巷144.6万条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持续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确保完成国务院三年整治任务的基础上,聚焦民生期盼,着眼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将全域街巷硬化作为今年全市20项民生实事之一,全员发动、全民参战,在全市农村打响了街巷全域硬化攻坚战。市、县累计列支财政资金14亿元,筹集各类捐款8.1亿元。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硬化面积3407.1万平方米,新增硬化小街巷144.6万条;4846个村庄完成了街巷硬化任务,占村庄总数的94.8%;新提升主街道硬化8440条、1196.8万平方米;年底将达到100%。
年初,市人居办组织对农村街巷硬化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建立了村庄硬化基础台账;研究印发《2020年全市村庄街巷硬化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推进措施。各县(市、区)严格落实“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将街巷硬化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构建了上下联动、勠力攻坚的推进格局。
按照“政府财政支持、群众筹资筹劳、社会力量捐助”的思路,邯郸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入。各县(市、区)均列支了专项资金,制定了财政奖补政策。部分县(市、区)还针对辅道、排水沟等制定了奖补办法。邯郸积极引导动员在外工作人员、乡贤能人、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捐款支援家乡建设。
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21.6万座
农村“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卫生习惯的革命性工程。2018年,邯郸明确到2020年底利用三年时间改造农村厕所60万座的总任务目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21.6万座,总普及率达到75.86%。
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地域特点,结合农村厕所改造一、二、三类县的划分标准,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水冲管网式、三格式、双瓮式、卫生厕所和自建卫生厕所)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其中,西部山区以卫生厕所为主,兼水冲管网式厕所改造;中东部平原地区多数以三格式与双瓮式为主,兼水冲管网式厕所改造;城市近郊、园区和景区周边、水源地保护区、南水北调沿线两侧因污水终端处理可共享,多以水冲管网式厕所改造为主。
邯郸成立改厕工作推进专班,严把“十个关口”(领导挂帅关、分类指导关、群众发动关、工作组织关、技术模式关、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维修服务关、粪污收集关),定期调度、现场督查,建立县乡培训机制,组织改厕质量巡查小组,及时发现问题,现场督办整改。邯郸以县为单位,全面推行“一图一码一册”(“一图”指绘制村庄改厕平面示意图,使改厕情况一目了然;“一码”指每户一个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既可以查询农户改厕信息,也可以实时呼叫清掏或维修业务;“一册”指县、乡、村改厕工作台账),实现数字化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卫生厕所粪污处理以及无害化厕所粪污处理不彻底问题,邯郸加大购置抽粪车辆力度、建设大三格终端处理设施,全面推广“大三格”粪污处理模式,将农户厕污运至集中处理中心进行二次发酵处理,结合蔬菜、果园、苗圃等种植大户,有效解决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就近消纳问题。
与此同时,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与市城管局联合印发《邯郸市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围绕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运行体系目标,推进全市基本实现全域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截至目前,除部分山区村庄外,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全域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