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使用银行自助设备。记者邢建伟摄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邢建伟)现今,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智能产品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网上理财、网上购物、手机支付、手机打车……互联网技术给大众带来了越发便捷的生活。然而,对于众多中老年人而言,“互联网+”的智能生活还与他们有一段距离,尤其对于缺少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很难分享移动互联网带给生活的便利。尽管有些“银发族”已学会用微信聊天、手机支付,不过对于注册网银、使用U盾、连接热点、绑定银行卡等稍微复杂点的智能互联网使用技术,大多数老人还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那么,当前邯郸老年人接受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水平如何?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在融入老年人生活时都有哪些“痛点”?如何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引导老年人更好地运用网络智能技术,日前,记者就这个话题进行了采访。
困扰:智能产品玩不转,还需要孩子帮忙
每天早上上班前,霍先生都会把家中的电视机为母亲打开,找到观看历史里昨天母亲看过的电视剧,然后按下暂停。霍先生告诉记者:“这样,她要看时就直接一按就行了。有一次,她不小心按了关机键,一整天无法看电视,便很不开心。”
一年前,邯郸市民霍先生把80岁的母亲从大名老家接到家中生活。“我们每天一早出门上班,晚上才回家。白天她就在家看看电视,有时出门转一转,回来接着看电视。”不过,霍先生说,现在都是智能电视,开机找节目要操作两个遥控设定,不像过去的电视机,开机后直接能看。母亲学了很多次也记不住,“因此才最后想到这个办法,虽然这样浪费电,也损耗电视机,但也是不得已。”
市民李先生每周末回家时,总要帮着老父亲清理一下手机,这已成为他的一个固定习惯。“去年年底,在疫情还没爆发前,我为老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是老人家玩不太转,个别简单的功能掌握了,可保养和清杀、
设置等功能学不会。他每天用手机看电影、唱歌,因此,经常搞得内存已满。”李先生说。另外,李先生的父亲刚刚学会使用一个软件,随后却忘记了自己设定的密码。现在,每次接触新软件,都是李先生帮老人下载,并把设定好的密码帮父亲记在一个小本上。“也难怪老人玩不转,70多岁的老人从没经历过电子办公时代,更不懂英语,而手机的很多操作设置还保留着英文,这真正是难为老人们了。”李先生对记者说。
一位老年人在等待用手机支付乘坐公交车。 记者邢建伟摄
现状:与智能化生活半接轨,老人们有喜也有忧
市民刘志华今年66岁,他还记得,1998年女儿刚去外地读大学时,每周都会打电话回来。“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她为了打电话,每次都要排很久的队,电话费也不便宜,最多打5、6分钟就挂了。一学期结束才能回来见一次面。”刘志华说。
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现在每到周末,刘志华都会通过手机视频和外孙聊天。“我用的手机是女儿用旧的,现在我每周都和他们视频聊天。”因为通过微信可以随时“喊话”女儿,也可以和外孙“见面”,还可以和朋友们在群里约着出去玩,看他们的朋友圈……“技术和时代一直在进步,这些是我们年轻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刘志华说。
尽管微信等社交软件便利了老人们的生活,然而在程序稍微复杂的智能化机器前,许多老人还是纷纷败下阵来。家住邯郸市经开区的68岁的陈阿姨就不会网银操作,每次存取款时,她便早早地出门,揣着存折,赶在8点前来到家附近的银行门口排队,陈阿姨发现,近年来银行排队没以前“火爆”了,排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都剩下“银发族”们还在排队。
“听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办各种银行业务,买理财产品也用网银操作。一来我们学不会那些复杂操作;二来那种电子操作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老人觉得还是到银行心里踏实。”不过陈阿姨对记者表示,她也很羡慕会用网银操作的年轻人,“用网银方便,有时候我赶上银行业务高峰,得在这儿排1个多小时队呢。”
建设银行的一位经理对记者说,别说是网上理财,很多老年客户连银行卡、ATM机都不会用,要想让这些老年人接受互联网金融的操作,并非易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助设备已替代了人工服务,但自助就意味着没人帮你,这对上年纪的人而言,都成了一种考验和“麻烦”。日前,记者在邯郸火车站自助取票机处观察了半小时,仅发现了一、两位60岁左右的中年人前来取票,其余的全是中青年人,可见老年人与这种电子生活明显“接轨”不足。据邯郸火车站客运部秦淑芳书记介绍,今年6月20日起,邯郸火车站与全国铁路同步实施了电子客票制度,旅客网络订票后,凭身份证便可顺利乘车。取票窗口留下,仅为需要打印报销凭证的人出票据。“这避免了火车站前排长队买票的现象,不过尽管人工窗口已逐渐沦为‘夕阳’岗位,但也不可缺少,因为有些短途乘客、临时乘客和不会网络订票的中老年乘客,还是会通过人工窗口买票。”秦淑芳书记说。
症结:子女教“没耐心”,担心移动支付被骗
“不少老人都曾经跟我们诉说过苦恼:子女有孝心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但很多功能都不会用,往往向子女请教几次后,常遇到不耐烦的情况,老人们就不好意思继续问了。”罗城头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工作的洪女士对记者讲,社区居民的老人中有类似情况的人很多。一些老人拿着价值数千元的手机,却只会拨打电话、微信通话和简单拍照。
记者在多个社区采访中了解到,上述情况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十分普遍,超过七成的受访老人都表示遇到过不会使用手机的情况,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或不敢向子女请教。“一开始儿子是教了我一些功能怎么使用,可是转过头我自己操作时又有很多地方弄不清楚……他平日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总是一遍遍重复地问,怕惹孩子不耐烦。”和平街道的李大妈对记者说。
记者在公园、社区等处对老年人采访后发现,约半数老年人用的手机是“老人机”,并无接入网络功能,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听力、视力均严重下降,手指也不甚灵敏,对需要手脑灵活并用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都无太高的使用热情。78岁的赵大爷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年轻时学的是“拉丁化”老式汉语拼音,跟现代汉语拼音不一样,他就没有办法使用拼音输入法,除了接、打电话,所有手机功能他一概不懂。“年龄大了,太多新功能学不会,也没有兴趣学了。”赵大爷坦言。
如今,像滴滴打车、淘宝、海淘、京东等软件的使用基本都和手机支付挂钩,而绝大部分老人“触网”最多是打电话、发微信,因此,当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几乎大多数老人都摇头,谈之色变:“实在是不会用,也不敢用,怕被骗!”
除了自学难、社会协助不足外,手机硬件和软件对“银发族”也并不友好。62岁的孙先生去年刚把自己的手机换成了女儿“淘汰”的苹果智能手机。但问题随之而来:划屏是智能手机操作的基本动作,但老孙总是不得要领,一不小心就用力过猛,屏幕反倒纹丝不动。“手指显得很笨拙,怎么按都动不了。”而且,“很多小程序都是外文,看不懂,也没从打开过。”
听说使用移动网络上网一旦超量容易产生额外费用,老孙索性便关了移动网络。不过,一年多来,虽然称不上“玩转”智能手机,但对基本使用功能像拍照、支付、听音乐、微信聊天他都得心应手了,还不时在朋友圈晒晒游玩照片,让老朋友们心生羡慕。
建议:让老人跟上“智能”节奏,子女和社会应合力助老对于众多已脱节于“智能化”生活的老年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对此,邯郸市民政部门的相关人士说,“子女应该在平时多抽点时间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尽力帮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常用软件,好让他们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支付、服务和其它日常便利功能,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表示,关注老年人不仅在于让他们吃好穿暖,还应该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生活品质,互联网为现代生活注入了便利和新鲜,帮老人掌握一定的“智能”生活必备技能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孝心。
同时,他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在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上,针对老年人开设一些特色服务窗口,从而减化老年人办事流程。老年大学、老年兴趣社团和社区,还需要再多一点关心,可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智能家电如何使用等讲座,教一教老人们如何用智能手机、家电,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等。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诸如老年智能手机、老年智能救护手表等特别针对老年人的智能类产品纷纷上市,这其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在大众应用中进一步检验和筛选。然而,随着当代社会人群老龄化的加剧,“互联网+银发族”模式,已成为消费市场一个重要的细分方向,相关的企业,在做好智能产品先进性的同时,如何研发、开辟出更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简洁智能平台,也是这些企业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