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王铮 通讯员樊德华)年轻时,他开过大车,开过油坊,办过罐头厂,能吃苦、头脑灵活;1999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勤勤恳恳、心系村民,踏踏实实践行党的政策,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他,就是市人大代表、魏县德政镇后西营村党支部书记——刘贵山。
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后西营村位于魏县县城东四公里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邯大公路从其村庄南穿过。
眼看着周边几个村,在公路经济的带动下逐渐富了起来,刚刚担任后西营村党支部书记的刘贵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说服村民,砍掉果树,毅然种起了蔬菜。缺少资金,他就带领大家用竹竿搭起了小棚种蔬菜。由于棚矮,大伙只能蹲着身子在里面作业,时间久了,很多人身体吃不消,又不见明显效益,开始有人埋怨,打起了退堂鼓。刘贵山咬牙坚持着。
2013年,扶贫脱贫政策的春风吹醒了后西营沉睡的土地,刘贵山看到了希望,他立即行动起来,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终于为村民争取来二百多万产业扶贫资金。很快,宽敞明亮的钢构大棚取代了低矮的竹制小棚,村民笑了。刘贵山的心里也亮堂了。
“蔬菜种植硬件是基础,技术和品种是关键。”刘贵山深知这一点。他不间断组织村“两委”干部、种菜能手到山东寿光、莘县、山西潞城等地参观学习,还邀请专家进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指导。村民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种植技术,蔬菜种植从最初的每亩产值2000-3000元到今天的2-3万元,翻了十倍。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全村产值达到1600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心气顺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刘贵山如是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刘贵山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苦干实干拼命干,后西营村换了新颜:16000米街道、田间路得到了硬化;1800米主街道也已铺上柏油,140多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后西营的夜晚;投资500多万元的现代化温控暖棚已开始安装。
如今,后西营村已从“穷村”“偏僻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新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贵山带领村民实施了最严厉的防控措施,组织全村党员和村干部分三班轮流昼夜值守,二十四小时无间隙,不分昼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他和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自发行动起来,为卡口执勤人员送来食品、干粮,有的还捐款捐物。刘贵山感觉不妥,他说,“这本来就是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于是在卡口挂起了条幅,“感谢村民支持,谢绝捐款捐物”。
疫情防控期间,正值菠菜收割时节,刘贵山说,“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菠菜烂在地里,城里百姓又吃不到新鲜蔬菜。”他组织村两委干部和30多个党员商议,决定复工复产抢收菠菜。作业时,他要求村民做好自身防护,不聚集不闲聊,生产生活点对点,从家门到田里,两点一线;外省市采购运输车辆有序一线停靠村西小市场,村民搬运装车销售也是入口出口一线式进出。几个月来,后西营村为我市周边地区及山东、山西等外省市提供新鲜菠菜约1500吨,村民收入近500万元,此举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
努力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刘贵山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履行好职责,不负人民重托”的使命感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闲暇之余,他经常走进村民家中与大家唠家常,广泛听取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查了解,他向市、县人大提出议案和建议,每年议案不少于3份,至今已累计提案十几份。其中,扶贫领域、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很多建议被相关部门吸收采纳。
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在面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时,时常将自己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慎思笃行。人代会闭会期间,他身体力行,根据市、县人大统一安排部署,深入到乡镇、村和县直单位进行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接触不同层面的人,听取不同的意见,为向人代会提供质量较高的建议和议案积累素材。
刘贵山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努力做好人民群众的连心人、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