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宋福如科研团队改良吉林大安盐碱土壤技术获重大突破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0-10-15 19:00:23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常生军)秋风送爽,东北黑土地金黄色的稻田迎来了收获。10月10日,宋福如和他的科研团队又一次从河北邯郸来到了吉林省大安市,参加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的测产,在滚滚稻浪中品尝着耕耘的艰辛与丰收的幸福。

  这一天,大安市龙沼镇左家店村水稻种植大户李国笑逐颜开。过去苦于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效不明显,水稻产量低。今年初,他在承包的稻田划出20公顷试验田,采用宋福如科研团队研制的“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治理盐碱土壤技术”进行改良获得成功。望着自家稻田长出的水稻比其他水稻植株高出一截,他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本次测产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邀请的权威专家到现场全程跟进,通过收割、丈量、称重、除湿、去杂等程序,将试验田产量与对照田进行对比。

  “3个采用新改良技术的田块平均亩产659.714公斤,对照田亩产436.921公斤,亩增产222.793公斤,增幅50.99%。”测产结果在当天下午发布。由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实施的“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改良重度盐碱地水稻创高产示范田”,创东北地区重度盐碱土壤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并且改良地块土壤pH值也降至7.5左右。

  “原先这个地方(每垧水稻产量)想过万都是梦想。现在就能突破15000斤,这片地整个算是丰收了。”测产结果让水稻种植大户李国满心欢喜。

  “这相当于成熟水田的产量,创造了重度盐碱地土壤改良奇迹。”在10月10日测产座谈交流中,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金有介绍,测产的地块是大安市自然资源局2017年组织实施的龙沼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项目当年改良获得成功,但在第二年发包后,种植户没有按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出现了返碱现象,造成一些地块减产甚至绝收。今年初,全国劳动模范宋福如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利用有机硅调理剂进行盐碱地改良试验。“我们提供了返碱较严重的三个田块,pH值平均在9以上,属于重度盐碱地。”李金有说。

  测产组组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栗铁申说:“总体来看效果非常不错,有机硅调理盐碱土壤成效相当明显,在重度盐碱地上创造(水稻)近660公斤亩产的高产是相当不容易的。”

  “一年治盐碱,两年变良田,三年创高产”是宋福如科研团队立下的“军令状”。宋福如科研团队花费10余年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国5大区域盐碱土壤改良方面推广面积665万亩,盐碱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创造产值效益19.216亿元。

  今年1月15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的专家组对其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有机硅功能肥研制及产品应用技术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在全国不同类型盐碱地区推广应用。

  “东北地区每治理盐碱化耕地1000万亩,就能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斤以上。”现场参与测产的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说,“这次示范效果不错,我们希望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盐碱荒地改造。”

  宋福如动情地表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