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邯郸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解读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0-12-06 16:05:27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冀晋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坚持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邯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而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邯郸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全会提出,围绕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综合考虑邯郸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将是邯郸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提升新实力、实现新变化的五年,将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努力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幸福家园。

  建设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富强邯郸

  全会指出,“富强”,就是经济质量效益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水平大幅提升,走出一条发展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新路子。“十四五”时期,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扎实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增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532”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和数字邯郸建设,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打造3千亿级精品钢材生产基地、2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千亿级健康功能食品产业基地。

  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700亿元规模生物健康产业。加快布局安防应急、电子信息和网络两大未来产业,力争达到千亿级规模。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旅、家政、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物流总额突破万亿元。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经济循环。

  要抓好“两新一重”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力争聊邯长高铁、石邢邯城际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主城区大外环、515国道邯郸段改扩建等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娄里水库、匡门口水库、茅岭底水库、牤牛河东延等水利项目,提升城市和骨干行洪河道防洪能力。加快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成覆

  盖全市的5G通信网络和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谋划实施“智慧邯郸城市大脑”等重点项目。完善市政管网、排水防涝、垃圾污水处理、停车场、充电桩等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

  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坚持“两新”导向,加强项目谋划,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形成项目滚动发展良性循环。

  要释放消费潜力,提振传统消费,拓展大宗消费渠道,大力发展夜经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建设知名电商区域总部,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全覆盖。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要抓好科技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实施科技强市行动,依托天然提取物、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创新优势,实施一批前沿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冀南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融入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布局,拓展与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北科院邯郸分院合作领域,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聚集产学研力量,发挥中国船舶718所、汉光重工、河钢邯钢、晨光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双创平台孵化育成能力,建立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

  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人才兴邯工程,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加快引进急需人才。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效应,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改革开放水平大幅提升。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承接改革试点任务,聚焦群众、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出一批叫得响、群众认可的改革事项。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容缺预受理+并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制等措施,实现由“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实行“非禁即入”,破除各类隐形障碍。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广“金融

  顾问”做法,加快培育上市企业。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十百千”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和民企航母。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强化市县领导带头作用,开展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邯郸。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央企对接为重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打造境外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稳定外资外贸,支持企业通过外资并购、境外上市、境外融资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开发区整合提升,加大开发区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

  建设魅力彰显、和谐有序的文明邯郸

  全会指出,“文明”,就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加强,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常态化提升工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移风易俗活动,推进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市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加快市方志馆、市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长城、大运河(邯郸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赵王城、邺城、大名府故城等大遗址合理利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标准承办第十六届省运动会,办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

  ——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一核三带六集群”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主城区文旅核心区,建设太行红河谷、大运河、滏阳河三大文旅产业带,培育壮大赵文化、磁州窑、太极拳、成语典故、红色旅游、女娲神话六大文旅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国家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太行山绿色产业示范区、京津冀健康旅游示范区。精心承办第六届省旅发大会,继续办好市旅发大会,进一步优化旅游路线、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产业强市转变。

  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加强。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安全与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扎实推进智慧平安社区、智慧交管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邯郸。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生态宜人、幸福宜居的美丽邯郸

  全会指出,“美丽”,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乡村联动融合发展。

  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对标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逐步构建中部都市圈功能集聚区、东部特色经济发展区、西部太行山生态保护区。

  要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按照“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的总体思路,建设东部东湖新城、南部滏阳新城、西部生态新城、北部产业新城,中部做优老城区,推动峰峰矿区、永年区、肥乡区与主城区组团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城市设计,打造以丛台公园为代表的古城客厅、以中央商务区为代表的新城客厅、以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文化客厅,完善提升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滏阳河滨河街区等特色风貌街区。加大老旧小区、老旧管网、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增强城市活力和辐射带动力。

  要推动县城和小城镇扩容提质。统筹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特色产业集群,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率。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强化重要农产品稳价保供,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和品牌农业,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做优做强蔬菜品牌,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筑风貌“四大提升工程”,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邯郸。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科学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深化污染防治。加快邯钢老区、邯电等重化企业退城步伐,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治理,强力推进“公转铁”,统筹抓好重型柴油货车、扬尘污染、露天焚烧等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重点河流治理,基本消除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基本消除垃圾污染。

  要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力推动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努力将母亲河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提升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稳步回升。

  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严格实行排污许可制,强化煤炭减量替代,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规,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全覆盖。

  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

  ——办好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优先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工资制度,稳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化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学前教育公办和普惠幼儿园拓展工程、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容工程、职业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解决好高中学位短缺、初中“民强公弱”、农村教育比较薄弱等问题,努力建设教育强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邯郸行动,实施一流医院、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工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晋冀鲁豫区域医疗中心。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解决好教育、医疗等领域编制紧缺问题,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狠抓落实。展望2035年,邯郸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宏伟蓝图将全面实现。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