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原创 > 正文

“蓝领”是这样炼“红”的——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袁新英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0-12-08 10:04:55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王安)27年来,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到专业生产线的技术“大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他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岗位技术难题,累计获得40余项专利,承担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他就是袁新英,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蛋白生产部车间主任,公司首席技师。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袁新英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同接受表彰并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近日,得知袁新英回到邯郸,邯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载誉归来的袁新英,听他讲述自己的劳模故事和获奖感受。

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袁新英

  1

  自学成才,扎根岗位积极进取

  1993年,刚满17周岁的袁新英在曲周五金厂参加工作。“刚到厂子里就是一个普通工人,也没有从事过这个岗位,上手比较简单,但是对空压机这种专业工具还是一头雾水。”袁新英介绍自己刚参加工作的状态时说,“到了单位几个月之后就开始学专业机器的使用,毕竟不能一直做梅花扳手、做窗户拉手嘛。”袁新英介绍,下班后他主动留在单位,拉着主任练技术,在短短几十天内就把全部技能掌握熟练,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一名技术人员。

  在五金厂工作的这几年,给袁新英后来踏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理念奠定基础,后来因公司决策,在2000年由五金厂跨向色素生产,袁新英也跟着公司脚步走入化工提取方向,这对一个刚熟悉“打铁”的工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难啊,从扳手直接跨到瓶瓶罐罐的溶剂提取,隔行如隔山啊。”跨行业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看着满车间复杂的线路和各种溶剂,他无所适从。但他面对工作的困难没有气馁,他相信自己只要下苦功夫,一样能掌握专业技术。就这样,他每天加班到凌晨,向各位技师求教,沿着管道线路一点点研究用途,看每瓶溶剂的用处是什么,“每个岗位都要学习,每个岗位的手艺我都要会,我自己就坚持岗位轮换,一定要把这陌生的生产线琢磨透、吃下去。”

  几个月的时间里,袁新英的辛苦工作得到了回馈,他学会了车间内的各种工序,每一步、每一个设备的作用和原理都被他吃下,学会了各个设备的保养维护和修理。2003年,晨光生物上架了新的生产线,他总是围着机器转,快速学习新生产线所需的专业知识。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逐渐对新设备了如指掌,哪个步骤出了差错,生产中出现不正常现象他都能排除故障。后来,他的努力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2004年底,他被正式任命为班长。

  2

  驻守一线,奔赴戈壁艰苦创业

  2006年晨光生物在新疆建厂,袁新英主动前往新疆帮助公司建设。“刚到新疆,也就十来个同事在这里,库尔勒这边当时都是戈壁滩,周围也就几个其他的工厂,荒无人烟的。”

  职工少、厂子大、事情多,一件件困难就摆在袁新英面前,人少事多,就只能一个人顶好几个使。“当时我们提取溶剂的就六个人,可是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张,我们几个就只能没白天没黑夜地赶工,一轮溶剂提取要五个小时,中间稍微休息几分钟,然后就继续下一轮的提取工作,六个人轮流拉溶剂桶,连续三十六个小时奋战,终于在截止时间内完成了提取工作,没耽误工作进展。”据说,当他们几个人走出车间时,一个个累得站都站不稳了,“恍如隔世啊,我们有一名同事走在路上都快睡着了。”

  谈及在新疆的工作状况,袁新英表示在那边是比较艰苦的。新疆晨光公司萃取生产线设计能力为每天加工原料80吨,袁新英带领员工进行技改,投入不到百万元,将产量提高到每天122吨,相当于又建了半条生产线。之后,他们又将浸出器内料格加高,把每天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32吨。溶剂消耗曾是天然色素生产的一项主要成本,通过持续创新,晨光人将每吨料溶剂消耗量由300多公斤降至4—5公斤。袁新英又通过改进脱溶机、堵塞跑冒滴漏等,使吨料溶剂消耗量降至2—3公斤。改进的萃取生产线蒸发新工艺,每天可节约天然气800立方米,产品有效成分获得率提高了2.5%,年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2016年,袁新英在主持完成集团公司棉籽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甜菊糖生产线改造;2017、2018两年,袁新英组织主持精制车间扩能改造,在红辣素日处理能力由18吨提升至30吨、加工费用降低30%的基础上,又将日加工能力提升到50吨。目前,晨光生物的天然色素产销量居全国之首,辣椒红色素产销量世界第一,辣椒精占国内产量的85%以上,叶黄素、甜菜红等品种均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袁新英在晨光生物工作的27年里,对生产工艺不断摸索、创新,成为公司技术改革的带头人。27年间,他创新成果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国际PCT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市级科技奖励5项。参与承担火炬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部级及市级科技项目4项。“我们是一线工作岗位,所以可能每年的技术创新多,改造也多,这些荣誉是我们车间所有人一起努力得来的。”

  3

  金灿灿的奖章,让他感到自豪又不安

  谈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感受,袁新英表示自己的工作和付出能得到国家的认可,他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从一个“打铁”的,跨到提取行业,到做出种种技术创新,袁新英在27年的工作中始终保持踏实、学习的状态,经常加班到夜里两三点,“一方面来说,自己能够被认可,能够获得奖章,我真的感到荣幸又自豪,领奖头一天晚上根本睡不着,当我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是抑制不住的;而另一方面来说,我也为自己得到这枚奖章感到不安。”

  袁新英说,他在27年的工作历程中,也就是保证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不管时间多长,一定要把工作做落地,做踏实。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坚持要干就干好、要学就学精的信念,带头干,加油干,不辜负国家对他的鼓励,同时更要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努力,发挥好劳动模范的示范作用,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新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五金厂工人成长起来,不靠学历文凭、没有过人的智慧,凭着自己不甘平庸的钻研和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他用工人朴实的品格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