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那是山西文化的一张名片,她将晋剧艺术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9月5日,“新时代新晋剧”——谢涛从艺四十周年原创剧目展演新闻发布会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举行。
谢涛,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的新一代晋剧领军人物,也是新时期中国戏曲界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在四十年的舞台创作实践过程中,她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对古老的晋剧艺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谢涛的从艺生涯中,不仅精准地传承了晋剧老生行当的经典代表作《打金枝》《卖画劈门》《杀驿》《点帅破阵》等,而且在新编现代戏、古装戏中通过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演唱艺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风采各异而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特别是《丁果仙》《范进中举》《烂柯山下》《傅山进京》《于成龙》《紫穗槐》《起凤街》等作品的相继推出,游刃有余地展现了她对不同性别、不同行当、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艺术形象的驾驭,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性和个性气质,使晋剧艺术从声腔、音乐到舞台呈现实现了当代化的重新塑造。
本次展演活动将于9月17日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启动,9月20日结束。这对于广大“涛迷”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利,大家不仅能现场欣赏到谢涛表演的经典剧目,演出结束后谢涛还会在舞台上预留时间,跟观众互动,将自己40多年的从艺人生,将自己对晋剧艺术的心得和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
具体展演和活动安排如下:9月17日演出《于成龙》;9月18日演出《烂柯山下》;9月19日演出《傅山进京》。
每晚演出结束后,还将邀请现场观众与谢涛互动交流。9月17日晚互动主题“感恩”,感恩谢涛一路走来,曾帮助过她的所有领导、老师及各界朋友;9月18日晚互动主题“传承”,收徒仪式将谢涛的艺术薪火相传、源远流长;9月19日晚互动主题“发展”,如何将中国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实践中发展得更高更远。(记者 孙轶琼)
谢涛:这40年,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9月5日,谢涛到达新闻发布会现场时,穿着风衣,一打听才知道,她刚刚结束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下乡演出,有点感冒,可依然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是啊,4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长可短,但是对于谢涛来说,能坚持唱响晋剧40年,这是何等的热爱和坚持,又是何等的执著和不悔!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提起从艺40年的经历,谢涛说,“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谢涛出生在梨园世家,母亲张翠英也是一名戏曲演员。耳濡目染之下,11岁的谢涛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考了戏校。谢涛说,40年,尽管有很多酸甜苦辣,却无怨无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只要你挚爱它,它就会推着你不断成长,帮着你去把坚持的事情做好!”
晋剧作为传统艺术,经历过巅峰,也遭遇过低谷,在最为没落的时候,演员们没戏唱,不少戏曲演员纷纷转行,有去当歌手的,有去演电影的。那时候的谢涛每每送走一个朋友时,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很久,但值得庆贺的是,即便再艰难,谢涛也从未想过放弃。“时至今日,我特别感谢观众,也正是因为你们的需要,你们的不离不弃,晋剧能重回大众视线,能重新焕发光彩。”
回顾40年从艺历程,谢涛不仅演过多部传统戏,还励精图治,演出了多部新创剧目,这点实属不易,在继承晋剧艺术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举办新闻发布会前期,著名剧作家、也是晋剧《傅山进京》和《于成龙》的编剧郑怀兴专程写了一封信给谢涛,“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傅山老先生、于成龙老先生,以及谢涛,都是我的贵人!”而谢涛却感慨道,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遇到了太多敢于奉献的同行。
“郑怀兴老师一辈子创作了很多剧本,他说最满意的就是《傅山进京》,所以很感谢我们把这部剧目搬上了舞台,推向了全国;紧接着,《于成龙》同样在全国唱响,引起很大反响,但我没想到,他说我们是他的恩人,这让我非常惭愧。”聊到此处,谢涛有些哽咽,想必是想起了昔日将新创剧目搬上舞台时的压力和艰难。“我有今天的荣誉和成绩,又何尝不是《傅山进京》和《于成龙》成就了我?在大家眼中,谢涛成了角儿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成功背后,倾注了太多戏曲人的心血!”
一个人能在舞台奋斗多久?这,不得而知,而谢涛的答案是,“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新人上,让晋剧后继有人!”
谢涛说,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尤其是近年来,为了对得起观众,她总是拼了命去演出。不过迈入50岁的门槛,谢涛说,自己想要改变了。“近年来,我也经常会到一些校园里去宣讲,去推荐晋剧,我感谢晋剧拓宽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机会站在讲台上。”谢涛表示,在此次从艺40年展演中,她也借此契机收了新徒弟,在未来,她会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培养新人,用来传承晋剧,“自己也会减少演出,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