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蛋多多村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正在捡收新鲜鸡蛋。唐伟青 摄
“白鸡下粉蛋!我家这精品粉蛋全部是无抗养殖,实行代码质量追溯,多数都进了广东、上海的市场啦!”说起这,赵立十分自豪。
36岁的赵立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的养鸡大户,目前圈养蛋鸡1万只,日产鲜蛋1000多斤。2017年,在太谷跟着亲戚养殖蛋鸡多年的赵立,想回村办一个养鸡场。他找好了场地,但因为村子位置偏僻,迟迟通不上电,眼瞅着项目要黄。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赶忙行动起来帮他想办法。泽城村第一书记卢振彦几次上左权县供电公司协调,终于在那年夏末,赵立把养鸡场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
“粉壳蛋个头适中,口感好,很受大城市消费者的青睐。8月26日的收购价格是4.9元,又比前一天贵了些。每年中秋节、春节前后都是销售旺季,随着广东、上海市场的零售价上涨,我们上游批发环节随行就市也会涨价。”说起生意经,赵立滔滔不绝。
在省、市、县扶贫政策的帮助下,3年来,赵立把养鸡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先后争取到国家贴息贷款35万元,牵头组建蛋多多村民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8月,合作社的蛋鸡开始产蛋,1年多时间收入就超过100万元,目前净收益近40万元,不但带动其他8个贫困户脱了贫,而且还奔了小康。
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怎么闯进外面的大市场?村党总支书记赵富生指点着告诉我们,门前修通的“一号旅游公路”就是重要的桥梁。这条通往大山深处、边远山村的公路,既是左权县百里画廊的观光路、旅游路,也是联通边远山区群众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赵立告诉我们,泽城村的粉壳蛋,就是从这条路上送到不远处的河北省粉壳蛋收购站,然后隔天就装进了广东、上海的“菜篮子”。
赵立的故事,是泽城村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的“边”“远”“穷”农业村,山高地少、交通闭塞,脱贫任务非常艰巨。2014年之前,因为没有好的产业,贫困发生率达到59.94%。
在全省上下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131名党员干部与村里的26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签下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他们围绕青山绿水精准发力,协调投资2700多万元,帮助泽城村实施核桃提质增效、中药材种植、林下种植、渗水地膜谷子种植基地建设和光伏发电、外出务工等各类精准扶贫帮扶项目,成立了养殖、干果加工、药材种植等合作社,使全村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项产业项目,人均增收800元左右。
“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但怎样带动农民发展产业?效益远比说服有力。” 卢振彦十分肯定地说。
村委会对面的香玲核桃示范园里,上百年的老树和3年的新树比邻,林下分别套种了花生、黄豆、红小豆,所有作物的生长、收获情况一目了然。2017年建成的区域优势良种对比观察园里,则种植了京861核桃、麻田1号、辽河系列,林下套种的是瞿麦、连翘等中药材。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不断比对,不断对不同品种进行嫁接,帮助农民选出效益最好的品种进行推广。
入村的三年里,工作队就这样耐心地用事实说话,引领村民们发展产业。截至2018年底,泽城村已有55户贫困户安装了屋顶光伏电站,享受补助44万元,每户年收入4000元到5000元;通过合作经营或委托经营,58户贫困户贷资入企290万元,每户可增收3000多元。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驻村干部还帮助泽城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主街道硬化、修建公厕、维修村中心广场、新建3个休闲小广场、安装路灯、实施“煤改电”等民生工程。同时,他们还积极协调,帮助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通互联网、通手机信号、通村公路硬化、修建过河桥等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
如今的泽城村,生活富裕,生态宜人。村边的清漳河水平缓流淌,远方近处深深浅浅的绿色令人沉醉。今年6月,泽城村被评为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们深受鼓舞,摩拳擦掌地准备借此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特点,左权县麻田一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一直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江南”。赵富生自信满满地说:“接下来,村里要投资120万元在村南清漳河上建水上人家;利用水资源优势新建水电站,发展水产养殖;利用麻田八路军总部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利用村旁历史文化悠久深厚的紫云山发展登山、玻璃栈道、农家乐、采摘园等文化休闲旅游产业。”
这个规划得到了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根据山西省压茬交接的工作安排,新一轮工作队员们今年7月已提前进村驻点。新任第一书记翟冠军在卢振彦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地走访。两人都是军转干部,在工作中分外吃苦,他们采取“跟班作业”的方式,同工作学习、同调研摸底,既交工作又留经验。对于这几年重点帮扶过的困难群众、重点产业,老队员们放心不下,一家一家亲手交到新工作队员手中。
“我们会继续围绕精准脱贫做好文章,持续提升泽城村的‘造血’能力,带动更多的赵立涌现出来。”翟冠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