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西南部、吕梁山南麓的临汾市隰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隰县依托梨果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富民的发展路子。
小香梨成了大资源
整个夏天,隰县习礼村的闫云海没闲着,一直在自家的玉露香园子里忙活,对他来说,这片玉露香梨地就是他家的“致富林”。
2005年,闫云海将自家的11亩酥梨和晋蜜梨树全部锯头,嫁接成玉露香梨树。如今,闫云海的玉露香梨地已经增加到25亩。2018年闫云海的年收入达到三十多万元。
隰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后,随着水果在农产品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隰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栽种梨果。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努力,隰县形成了较好的梨果产业基础。“对于梨果产业,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脚油门踩到底。”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说。
玉露香梨托起农民脱贫梦。
2010年,隰县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2012年以来,隰县确立了“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把玉露香梨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支柱产业,用“一颗梨”托起很多当地农民的脱贫梦。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玉露香梨的互联网营销进入“快车道”。隰县阳头升乡青宿村的王平是村里的电商大户,“每天都是忙活到晚上10点多,最多一天卖了60件玉露香梨。一年光网上卖梨、苹果就能收入四五万块钱。”王平自豪地说。
“互联网的应用、农村电商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人与人的交流,帮助了老百姓解放思想。”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晓斌说。
知名度有了,销路打开了,老百姓种树的积极性更高了。截至目前,隰县梨果面积达到38万亩,玉露香梨面积23万亩,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源于果业,80%的贫困人口依托梨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党组织当好“领头雁”
近几年,隰县想法子围绕玉露香梨做文章:举办梨花节、采摘节,以节扬名、以节厚文、以节活县;推出“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以及《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白皮书》,着力打造集“过程临管、质量保障、产品供应、渠道拓展”聚合一体的玉露香梨生态链……
2018年以来,隰县又探索推广了“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村企联建、村村抱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以梨果产业为支撑的乡村内置金融体制改革,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隰县组织果树管理技术培训。
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高建红说:“农户自己种地可能缺少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容易导致效益不好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探索了‘村企联建’模式,建立隰县善品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便是我们的尝试之一。”
“作为村干部,我得做好榜样,带着大家一起干。”习礼村村委会主任闫耀龙还有一个职务,便是隰县善品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
据闫耀龙介绍,果品成熟以后,联合社以市场价对社员果品进行收购,从利润中提出60%用于全体社员的分红,3%用于公益扶持,5%用于对贫困户的扶持。“在果品成熟之前,联合社便会提前对接市场,为果品寻找销路。目前为止,我们已对接出去30万左右的单子了。”闫耀龙说。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李亚丽说,“这样的模式把集体经济做强了,把产业也做起来了。”
特色产业搭起“致富桥”
为深挖梨果的潜能,隰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梨果产业发展,构建了梨果产业为主、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1+N”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全面推进农村主导产业以梨为基,多元发展。
“张建鑫原来是个贫困户,现在脱贫了,变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有好几个大棚,还雇了好多人帮他干活嘞!”提起张建鑫,隰县寨子乡坪城村的村民没有不知道的。
据了解,以前张建鑫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艰难,村里的领导主动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脱贫摘帽。恰好张建鑫认识的一个朋友在发展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项目,在考察和培训后,张建鑫联合了20名本村的老乡,组建了垚鑫盛种养合作社。
2017年,张建鑫贷款5万元,并先后投入20多万元,试种了三个大棚。第一年就收入近20万元,张建鑫家脱了贫。
为支持张建鑫,也考虑到基地的基础设施存在供水供电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乡里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为大棚园区铺了水泥路,打了水井,架了专电,培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除了梨果产业,隰县还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发展。
在以“一棵梨树”为代表的特色扶贫产业带动下,2018年隰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4%下降至0.57%;2019年4月18日,隰县达到贫困县退出的相关指标,正式退出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