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元展示自己制作的月饼模子。
“打月饼”正在成为越来越遥远的历史,而不为人熟知的月饼模子更加没有了用武之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虽然饼模带上了耀眼的光环,但依然难掩苍凉。“今年一个饼模也没有刻。”抚摸着刻刀,王昌元感慨万千。
月饼模子就是用这样的刻刀制作出来的。
有如神助自己领悟出饼模雕刻技艺
过去,月饼都是手工制作,和面、包馅、用模子定型,然后放在炉子里烘烤。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饼模,朱红的颜色、精美的图案、陈年的香甜油面味,让人爱不释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饼模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和共和国同龄的王昌元接触并爱上饼模的过程有点“神”。王昌元是清徐县柳杜乡常丰村人。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王昌元翻出了父亲传下来的一块饼模。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激发了王昌元的艺术细胞。只有高小文化,且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王昌元福至心灵,就觉得自己也能刻出来这样的饼模来。
一段枣木加工而成的木板,一把简单的刻刀,王昌元开始照猫画虎地雕刻起了人生第一块饼模。饼模完工后,妻子赞不绝口。从此,王昌元一发不可收拾,将做饼模当成了大队会计之外的第二职业。“那个时候更多地将饼模雕刻当成了一个谋生手段。”经过长期的锻炼琢磨,王昌元总结出了经验,饼模最适合的木材就是枣木,而且那个时候便宜,一毛钱就能买一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昌元请铁匠专门为自己打造了一套用来雕刻饼模的工具。“工具前端必须是有弧度的,这样才能处理一些弧形线条。”抚摸着手里陪伴多年的“老伙伴”,王昌元的眼光中闪着“神气”。
用心创新他的饼模大受欢迎
家家户户打月饼的年代,饼模就是个定型工具,所以图案比较单一,就是月宫图。爱钻研的王昌元不满足于此,将饼模图案进行了开发,创造出了双喜、莲花、葵花等图案。构图精妙,线条饱满,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人创作出来的。创新给王昌元带来好运,他雕刻的饼模只要在集市中摆出来就会被抢购一空。“一个圆饼图案,再加一个耍货儿(花鸟兽等非圆形图案)就能卖五块钱。”旧时的荣耀,让王昌元心绪激动,连忙狠狠抽口烟把情绪平复下去。
饼模,一般用硬杂木雕刻而成,枣木、梨木、核桃木居多。从枣木到高白村的油梨木,王昌元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清徐。“高白的油梨木硬度够,但是白的,需要用石灰水浸泡,然后就成红色了,特别漂亮。但是现在也没有了。”如今,柳杜的梨树种植广泛,王昌元的目光瞄上了梨木,“但是分叉多,树身短,根本加工不出来几块木头。”
受木材性质影响,保存不当,饼模就会变形开裂,对此,王昌元有自己的独家秘籍。指着屋中长2米,高1米,宽1米,漆色已经发黑的大箱子,王昌元给记者出了个题:“你猜这个箱子是什么做的?”几次回答得到否认后,王昌元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用水泥做的,饼模放在里面,可以很好地隔绝空气,避免开裂。
关注传承饼模雕刻技艺有了传人
原材料日益缺乏,王昌元有了危机意识。细细摸着手中油润的饼模,王昌元的想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曾经只是被他当成了商品的饼模第一次成了宝贝,也成了他想要传承保护下去的东西。
2014年10月和2019年6月,王昌元的饼模雕刻技艺先后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王昌元也入了文化圈子,摘下头上印有“柳杜”两个大字的帽子,王昌元有点小得意地说:“这是柳杜乡文化站送给我的,我天天戴着。”
2016年12月,王昌元参加了在山西大学组织的培训会,和同行交流经验,也现场秀了一把。此后,他陆陆续续也参加了不少交流会和展会,一些作品被民间收藏家收藏。
王昌元表示,自己没有师傅,却想把这个技艺传下去,目前他只有一个徒弟,就是20多岁在加油站上班的侄子。“孩子很喜欢雕刻,过几天我就把我的工具都给他送过去,也算是传承有人了。”
尽管各种光环加身,王昌元的饼模雕刻却仍难掩一丝苍凉。2000年后,打月饼的人越来越少,饼模的需求萎缩,王昌元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今年有人定了两个,但找不到合适的木头,也没给人家刻出来。”一年里,王昌元就是精心伺候梨树和种玉米,一块饼模也没有雕刻。
王昌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关注,“我老丈人是做麻糖的高手,那个时候常丰村的麻糖远近闻名,可惜没有传下来,断了。” 晨报记者 王文兴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