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周彬:十余年行摄黄河 记录远古的传承

来源:山西晚报编辑:郭晨霞发布时间:2019-10-24 19:05:56

20191024_c984a10eae4168877309f44ab871d58e.jpg

20191024_13ebb8bf840039c18a770c5d2b1e2c38.jpg


20191024_2de0f8e80360f169c5817774fe910449.jpg


20191024_4ccb35caf43e2d284618120056d3a206.jpg


20191024_703bed0c584dcfb01a39fc5f71efbdfd.jpg

  “鼓声在渐渐西落的余晖中停息,村庄恢复安静的模样。乡人们渐渐散去,一年一度的跑鼓车落下了帷幕……

  我走过几年的黄河春节,也看多了各式各样的九曲黄河阵……

  放赦就这样在美好的期望中结束,人们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慢慢散去。这就是黄河人的年事,用远古的符号寄托着亘古不变的愿望……”

  这是一位行者用他手中的笔记录的黄河。另外,他的手里还有相机。

  十余年的时间里,他背着相机行走在黄河边上,追寻黄河人家延续数千年的风俗。他习惯于跻身在乡亲们祈祷的队伍中,体会他们的虔诚;他醉心于和老乡围坐在一起聊天,感受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他叫周彬,网名大山,1967年生,来自吕梁。喜欢用镜头表现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拍摄有黄河山西人文专题、五台山佛教人文专题、左权盲人宣传队专题等。出版有《褐马鸡和他的邻居们》散文集。

  近日,三晋出版社将周彬十余年行摄黄河记录的民俗部分整理成书《问俗——黄河的祈福》,展现了12种黄河边上人神对话的仪式,几乎每种仪式都来自远古的传承。这些人文活动,让我们触摸到了黄河百姓的生活脉络、文化与文明的灵魂。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鲁顺民说:“周彬这部图文并茂的集子,是作者十余年行走黄河的记录,给我们呈现的不独是一条大河,还有大河滋养的千万黎庶苍生的生存图景。”

  今天,让我们走近周彬,了解他和他的大河,知晓黄河两岸的民俗和故事。

  拍了黄河十几年,越拍内容越多

  山西晚报:新书的封面很好看,应该是用了一张您拍的照片吧?

  周彬:是的,封面设计得很好,看到书的人都说这是近来三晋出版社做得最好看的封面之一。封面图片没有选仪式感很强的照片,用这张是想通过这个相对简单的构图,看出来黄土地上行走的这个祈福队伍,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体现出了书的主题——“问俗”。书的整个设计有许多文化元素在里面,还有从我的图片里提取的图腾、雕刻等图案。

  山西晚报:拍黄河拍了多久?

  周彬:十几年。2005年和朋友去偏关老牛湾旅游时开始拍的。当时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觉得黄河边的村子也好美,就和朋友说,“咱也不要乱拍了,就沿黄河开始拍吧,这个主题多好”。回了家就开始查资料,发现黄河山西段自然风光美、文化底蕴厚、人文故事多,有足够的素材去拍摄。一开始以拍风光、生态为主,慢慢地发现两岸的民俗、手工艺、饮食都很有故事,我就都拍。起初隔三差五就去黄河边,后来也是每个月都要去一趟。那些年我每月的时间安排就是1/3做生意,1/3做其它事情,1/3在黄河边行摄。拍黄河系列一直拍到2016年。之后先出了关于山西鸟类生态的书《褐马鸡和他的邻居们》,这两年在整理黄河系列。

  山西晚报:您说是黄河系列?

  周彬:对。《问俗——黄河的祈福》是第一部,是讲民俗的。之后还有关于黄河生态、古村落、美食、手工艺、建筑及民间戏曲等主题的,一共打算做7部。目前,“行走黄河旅游系列”已经截稿了,就是写了黄河边从偏关到垣曲50个古村落的故事,和《问俗——黄河的祈福》讲民俗不一样,它就是带大家旅游黄河。

  山西晚报:7个主题,怎么拍得过来呢?

  周彬:核心都是摄影。比如说我今天出去了,车上会装两套设备,早晚是鸟出没的时间,我就去拍鸟;拍鸟时看到风光好,光线好就拍景;光线强了,人也开始活动了,我就进村了;到了大中午,我就会进庙去了,去拍庙里的东西。

  山西晚报:在拍摄之初就有出系列的打算?

  周彬:一开始没有想过出书,只是从去年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每天更新,正巧被三晋出版社的副总编莫晓东看到了,她提议让我将图片和文字整理成书,并主动从公号里下载了一些文字和图片,排了版,还设计了扉页、章节目录等内容。有她和编辑任俊芳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这本书。

  山西晚报:您的微信公众号是什么?粉丝有多少?还能正好让出版社的人看到。

  周彬:我的微信公众号是“左岸大山”,有5000多粉丝。从去年2月22日开始,几乎每天更新我拍的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并配文字,大家还挺爱看,这也是我就算是出差在外,也要在手机上写稿,能做到几乎每天更新的原因——有人等着看么。

  十几个春节都是在黄河边过的

  山西晚报:您很早就喜欢摄影了吗?

  周彬:对,我之前在一家企业做销售,总要一个人出差,在一个地方一住就十多天,就带个相机拍风景、拍些小纪实。2000年从企业辞职后,成了自由职业者,有了更多时间去摄影,也开始进入主题拍摄阶段。

  山西晚报:那每回去拍摄时,是带着主题去的?

  周彬:也不是。拍开黄河后,我带着作品在2006年和2007年参加过平遥摄影节,当时没有方便的电子设备,我把相片洗出来,每天带着6大本相册去请教许多摄影家,他们建议我拍摄要有合理的切入点。之后我就琢磨着主题去拍摄,纠结了半年,最终还是选择了漫无目的地去拍摄,因为自己感觉先了解黄河才是最重要的。我常说“因为喜欢而走近,因为走进而深爱”,等我对黄河有了了解,一些人或事让我触动,我把这些触动点拍下来,之后再慢慢整理。带着主题去拍就受限了,就只想着拍和主题有关的内容,会忽略掉许多东西。

  山西晚报:拍黄河是天气暖和时拍得美?

  周彬:也不是。在咱们山西拍片子有个特点,天气越冷的时候越容易“出片”,就是拍出有感觉的好片子。因为那时黄土地全部裸露出来了,色彩统一。反而夏天带了点绿,又不是全绿时构图并不好看。

  山西晚报:新书封面用的图就是黄土背景。

  周彬:是的,这张拍的是陕西榆林贺家畔的清醮会。书里记录的12种民俗祈福活动,都是在春节前后进行的,所以拍黄河的那十几年我基本没在家过过春节。

  山西晚报:不仅春节,平常每月不也要去?

  周彬:所以我总说自己不属于城市。那些年也在城市呆不住,最多一星期就想走。以前去黄河边儿拍片时,迎面走来一陌生老乡,他给我塞红枣、瓜子,我就吃,这种纯朴放在城市就有些奇怪了。那会儿我从来都不用考虑吃住问题,边走边拍,饿了随便推开一户老乡家的门就上炕了,老乡会给我煮面,到了晚上也会让我留宿,没床我就在窑洞里搭自己带的帐篷休息。人与人之间特别质朴,特别简单。我觉得这种东西是我生命本体真正需要的。

  山西晚报:不仅拍山西黄河沿岸,也拍陕西?

  周彬:沿黄所有的祈福活动几乎都不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区域内,而是以地理单元为活动范围的。这也是在说这些活动的远古性,祈福的人们延续了旧制的习俗,不应该狭隘地认为是哪一个行政区域的活动,如果用行政区域把它割裂开,拍出来和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支离破碎的。比如黄河九曲阵,从黄河流过的保德县到对岸的府谷、榆林以及再往下的临县、柳林等地,各式各样的,不一样的村落有着不一样的阵势。有黄土作图,垒土勾画的;有玉米秆做隔离,彩旗做阵眼的等,但无论是怎样的介质,都会依照古训巧妙地围成一处道场,都是黄河九曲阵。所以我黄河两岸都拍。

  这些祈福活动是个综合的大舞台

  山西晚报:您拍的这些祈福活动哪个参与的人数最多?

  周彬:陕北的牛王会、清醮会和打醮参与的人多,基本过万了,比我们山西的人多。比如清醮会,是贺家畔四十多个村子共同举办的一个民间祭祀活动,有些小村会联合两三个村共同作为当年的主办方,所以这个活动每38年一个轮回。活动举行时,在四十多个村子里“圈村”时,人们先后加入进来,最多时就能有一万多人。

  山西晚报:那咱们山西黄河岸边的祈福活动参与的人少?

  周彬:咱们这边不是陕北那样许多村子轮流坐庄的形式,许多地方是每个村子单独地去做,所以看起来人少。实际上在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人们进行的活动可能是一样的,比如黄河九曲阵,大家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做这件事,那就是几十万人在参与了。还有柳林的盘子会,也是这样,各办各的,实际上在正月十五至十七之间,有几万人在参与这个祈福活动。我拍的这12个活动就河曲的灯盏盏人少一些,其它的都有很多人参与。

  另外,贫瘠的自然资源也是造就黄河流域人们泛神崇拜文化的原因之一,人力解决不了的,人们就会通过与神对话来祈福。现在,山西黄河沿岸的生产力较陕北一些地区发达些,依赖老天爷的行为就弱化了,所以有些祈福活动相对不如陕北的隆重。

  山西晚报:哪个祈福活动让您印象最深刻?

  周彬:12个活动都很深刻,只能说哪个更特别。我觉得最特别的是“扎马角”,是一种人类利用血肉之躯来与神对话的活动,从中能领悟到古老图腾的意义。这个活动也许可以更好地表达远古遗风。

  山西晚报:您怎么看这些祈福活动?

  周彬:我问过很多参与祈福仪式的人们目的是什么?回答有很多种,但我记住的只有一个:“有啥目的了?没,这就是我们大河边儿上人们的信仰,一个头磕下去,心里就踏实了。”所以这些活动是存在于当地人的情感世界中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他们渴望拥有美好生活的心愿融合而成的一种生活仪式。

  这些祈福活动大多三天,人们要沐浴更衣吃素,而且三天很辛苦,白天晚上都有活动,村民基本上三天不眠不休,但他们依旧愿意为此忙碌。我们不要狭义地把祈福活动理解为求子、避灾、求丰收,它原意并不是这样。它还要缅怀祖先、祭奠亡灵,还有民俗表演,有戏曲、民歌等,包含娱乐元素,娱人娱神,在天地之间搭起一个广袤的舞台,让人与神对话,它将人们一年的劳乏通过这个舞台来展示与放松,甚至还有年轻人通过这个舞台去相亲。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定义、片面地理解这些活动,应该站在这块土地上,亲自去体验一次,从心里去感受它,并被它感染。它是一个综合的大舞台,在人与神对话的同时,它将人本真的需求在这个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地的人文信仰、风土人情,更能从中体会到当地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还能对多种民间艺术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可以细细品味出这方水土的酸甜苦辣。

  山西晚报:您觉得这些民俗祈福活动得以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周彬:一场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必然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活动本身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根植于当地乡民的心中,它的存在已经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命本身。二,脚下的土壤具有传承的氛围,晋南是黄河流域人类早期活动频繁之地,也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因,这里的人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增加了凝聚力,强健了体魄,缅怀了祖先,祈求了未来。

  山西晚报:您的黄河行摄是一个系列,为什么先推出了“民俗”?

  周彬:一是因为它最古老,是能找到我们来源的东西;二是想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大河边上人们共有的神,也是我们人类真正应该敬畏的神。

  山西晚报:眼下着手要做的事是什么?

  周彬:这两天在编的是《指尖上的山西》,说山西手工业的,也是套系列丛书。目前我拍了一百来种,计划拍摄三四百种。山西的宝贝太多了,拍也拍不完(满足地笑)。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